唯物史观引导高校党史教育路径探析

时间:2023-08-17 19:10:12 党史学习 来源:网友投稿

张潇匀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进百年党史教育进课堂为培育爱党爱国的时代新人开辟了重要路径,必须将党史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这就需要教师善用唯物史观中的历史研究方法,即历史和逻辑统一的研究方法、历史比较法、逆向考察法和阶级分析法,以“四法”为致思取向。因此,文章从历史主义的由来、唯物史观的历史研究方法、授课目标以及两者结合路径四个方面系统解读如何以唯物史观引导高校党史教育进课堂。

关键词:党史教育;唯物史观;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中提出:要“积极探索适合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群体深入学党史的方法途径,既要精准有效覆盖,又要生动鲜活开展,使学党史、知党史、用党史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百年党史教育进课堂意义重大。学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应该将其与党史教学相互促进、同向并行。但是将党史教学嫁接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绝不能生搬硬套和空洞说教,而是要求教师用心用情,把握时代契机,结合唯物史观中所运用的“四法”,即历史和逻辑统一的研究方法、历史比较法、逆向考察法和阶级分析法,精细设计教言教学内容[1]。

一、历史研究方法相关概念

党史归根到底是一段历史,无论是考察研究还是理论教学必然离不开对历史学相关方法论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人们研读党史、把握党史的理论基石和方法论前提。教师在推进党史教育进课堂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唯物史观作指导,学习其历史研究方法,这样才能客观、正确地分析党史,让历史更加具有说服力。因此,教师想要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历史研究方法,必须首先了解其相关概念。

(一)历史主义的含义及由来

历史主义这一概念,指的是从历史变化中考察历史发展普遍倾向并据此理解现实问题的观点。[2]历史主义作为方法论产生于十八世纪末。美国学者格奥尔格·伊格尔斯认为历史主义以书面形式呈现于世人眼前最早是在1797年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的笔记中,之后经过一系列理论发展,至黑格尔时他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历史主义原则。黑格尔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的人”[3],是他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4]但是,黑格尔对于人类历史的理解仅仅是作为“神意、神的理性的实现”,将人类历史精神化、意识化,因此黑格尔的历史主义实乃优缺并存,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众多理论中,真正将历史主义的原则和方法科学阐发和应用的,是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

(二)唯物史观及其历史研究“四法”

唯物史观又称历史唯物主义,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的最普遍结果的概括”。[5]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是最高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原则,在研究人类社会史学领域时可以分为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其中,历史分析法又包括三种方法,即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历史比较法和逆向考察法。

1.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

所谓历史和逻辑相统一,是指主观逻辑要以历史事件为基准,且要合乎客观事实;逻辑是历史的理论再现,历史被逻辑所反映,历史中本质的、必然的东西通过逻辑得到梳理和总结,最终得出历史规律。

使用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需要注意:由于逻辑必然会对历史进行“修正”,所以要提防“历史修正主义”的错误。历史修正主义是指企图通过对历史的重新解读撼动甚至颠覆某些在学术上、政治上或者社会科学上早已获得认可并正值盛行的历史观念,用自己的观念取代,从而获得了对某段历史事件的“解释权”。[6]所谓对历史过程进行的“修改”,是指根据现实历史过程自身的规律性进行修改。这些“修改”内容,并非对历史学的背离,乃是以更严格的逻辑、前后一致的方式对历史过程更深入的反思。

2.历史比较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历史比较法是剖析史学事物和剖析史学人物之间最普遍而又有效的方式。简单而言,历史比较法就是将对比方式带入史学研究中,将其理论化、系统化后,就产生了“比较史学”即史学对比研究。历史比较法一般是通过三种维度,按照四大原则展开的。

首先是三种维度——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概念维度。第一是时间维度,即纵向维度,即在一个地域内,把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时代的历史现象,或一个地区历史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做比较,如欧美三次科技革命的对比。第二是空间维度,即横向维度,指在同一时段或同一阶级内就不同民族、地驱、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第三是概念维度,就几个术语概念按照所处时代背景进行辨析,如自由资本主义与垄断资本主義辨析。

其次是四大原则——关联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重点性原则和时代性原则。第一是关联性原则,是指将同一历史时期或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物放在一起比较,如事件和时间比较,人物和人物比较。第二是全面性原则,是指进行历史对比时,应全方位细致对比,如将所比较事件的背景、导火索、主要矛盾、领导阶级、革命纲领、斗争方式、成败原因和经验以及历史意义全面进行比较。第三是重点性原则,是指虽然要对历史进行全面对比,但是矛盾是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分析历史也必须抓住主要矛盾。第四是时代性原则,指历史比较并不是为了区别异同,而是要通过比较揭示历史本质、把握历史规律,其功能主要还是为了关照现实,与时代相联系。历史研究和时代相联系包含两条路径:一是指将研究对象放到所处时代去分析。二是指过去与现实相结合,借古鉴今,预测未来走势。

使用历史比较方法需要注意可比性问题,如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前期照搬照抄西方革命城市中心论,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中国形势和世界形势错误预估,没有看到中国独特的国情,也没有看到中国社会阶级中农民仍是绝大多数的情形,从而使革命陷入困境。6CBB0DB1-B8E6-42B3-8AA3-92DD840CEC71

3.逆向考察法

逆向考察法也称倒溯法、逆推法。它是从与历史时代序列方向相反的角度观察历史,或者说是由近及远去研究前代史发端的反向方法,适用于宏观考察历史。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论断:“迄今为止,一切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正是从当时阶级斗争的现实向上探索历史的论断。再如关于日本战争罪行慰安妇的调查取证,最佳研究方法也是逆向考察。

使用逆向考察法需要注意其运用的范围,不是所有历史问题都有必要进行逆向考察。如果顺向考察可以进行研究,仍然要以顺向为主。所以逆向考察适用于以下范围:第一,对历史的求根溯源。第二,从长期反复出现的历史现象中总结规律。第三,探讨某事件的历史性影响以及前因后果。此外,使用逆向考察法还需要注意——逆向虽然是从现代考察古代,但并非要人们抹杀具体历史条件的差别,并非是以现代标准评价前代历史,把前人历史现代化,而是利用现代事实倒推并分析前代,加深对前代历史的了解。

4.阶级分析法

阶级分析法即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通过剖析社会阶级的产生、發展及其相互作用,去考察阶层社会发展演变现象的一门科学研究方法。阶层分析法为人们通过复杂的社会现象,去了解阶层社会发展的实质与规律性,提供了科学指南。比如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书中,马克思就采用了阶级分析法。他通过阶级分析得出了法国阶级斗争的条件和波拿巴政变的过程、原因及结果,生动展示了不同阶级之间的相互斗争,抨击了当时看待历史事件的主观主义思想和客观主义思想。[7]

使用阶级分析法需要注意:第一,阶级分析法的应用过程是一个全方位且动态的过程,全方位体现在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动态体现在要切合实际情况、把握社会发展节奏。第二,运用阶级分析法时要注意阶层内部的性质分析,如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第三,阶级分析法要求在处理阶级矛盾时不能一概而论,要注意不同,要严格区分阶级矛盾和非阶级矛盾、区分对抗阶级和非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第四,阶级分析法只适用于研究阶级社会的历史,运用时不能超出适用范围,如研究原始社会史就不能用阶级分析方法。

二、唯物史观引导高校党史教育进课堂的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说曾言:“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的确立为前提。推进党史学习进课堂,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不能盲目推进,流于形式。只有确立教学目标,才能使党史学习教育进课堂系统化、过程化。

(一)根本目标:“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党中央印发的《通知》,对这次学习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总的来说就是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教育引导全党同志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标,即“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党史教育“入脑、入心、入行”。

学史明理就是通过学习百年党史,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使学生将集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于一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崇高信仰。学史增信是通过学习百年党史,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学史崇德是通过学习百年党史,升华学生道德认知,促使学生从党百年形成的价值体系和精神图谱中吸收思想精华,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自律、自强,教育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史力行是“明理”“增信”“崇德”的实践归宿,就是引导学生将党史学习的精神外化于行,推动学生践行爱国主义,使得学生勇于承担中华民族复兴伟业。

(二)主要目标:树立大历史观

百年党史教育进课堂要求高校学生树立大历史观。大历史观是一种纵横视野下的历史观,纵向历史线就是中国千年历史,特别是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横向历史线就是世界历史、人类社会发展史。基于纵横两条历史线,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形成能动性的历史观。学生树立大历史观,能够更加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在大历史观视域下得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同时,在大历史观的全局性思维下,学生能够从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经历无数血泪奋斗、艰苦革命从而获得革命胜利、改革成功,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始终坚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走中国化道路。因此,帮助学生树立大历史观是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进课堂的主要目标。

(三)次要目标: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将百年党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存在一个最基础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帮助学生避免混淆历史的支流与主流、现象与本质,帮助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特别是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必须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抹黑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8],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目标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四法”教育学生辩证、全面地看待历史,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必须以其原本时代为依托,而不能用现代标准苛求前人,就像不能在封建社会里倡导民主与自由。总之,党的历史记录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记录了党从一穷二白到开创新时代的不懈征程,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宝贵的经验。因此,必须通过党史教育进课堂,帮助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坚决跳出历史虚无主义泥潭。

三、唯物史观引导高校党史教育进课堂的教学路径

唯物史观引导高校党史教育进课堂主要是方法论上的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擅于将历史研究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历史研究“四法”,帮助学生树立大历史观,最终实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根本教学目标。6CBB0DB1-B8E6-42B3-8AA3-92DD840CEC71

(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的课堂使用

党史进课堂要与历史和逻辑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相结合。教师在讲述中国共产党历史时,应注意自身逻辑与历史逻辑的契合,不得擅自臆想、加工、改造历史,对历史的理解必须以事实为依据。这对于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是极大考验。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首先提升自身党史理论水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筑牢知识基础。其次,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时,应侧重“摆事实”,轻“讲道理”,建议教师利用思维导图模式进行梳理,以时间为轴梳理党的重大历史事件,尽可能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引导学生自己推出历史发展规律,以正确外铄力量影响主体。这样干预矫正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

(二)历史比较法的课堂使用

党史进课堂要与历史比较法相结合。在党史进课堂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历史比较法加深学生对中国革命和改革的理解,如将近代以来中国国情与他国国情对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道路与他国革命道路对比,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与他国社会改革对比……通过对比,实质地说明中国通向光明未来的道路只有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条道路,这是时代的历史的必然,从而改变部分学生崇洋媚外、妄自菲薄、对中华民族身份缺乏自信的错误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四个自信,教育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具体操作历史比较法过程中,对比形式应尽量多元新颖,在此建议使用音影视频作对比。近些年红色影视、纪录片等形式欣欣向荣,使用该方法能够增加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三)逆向考察法的课堂使用

党史进课堂要与逆向考察法相结合。逆向考察法一般是用于既定结果求本溯源,最具代表性的是长征历史教学:学生可根据某一照片、记录、文物考察历史背景,甚至有条件可以采用访谈,通过整理资料逆向复原长征故事,使学生忆苦思甜,加深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感,引导学生继承伟大长征精神,将长征精神转化为新时代青年的红色基因,丰富滋养大学生的价值观。此外,对于课堂流程的设置,教师可以借鉴杜威的思维活动五步论,形成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五步论”:第一,以真实、合理的情景切入。第二,在情境中设定课题。第三,存在可利用的、充分的资料判断真假或进行推理。第四,引导学生在集证实践或推理中验证真假。第五,根据证验成败得出自身结论,教师进行点评升华。至于课堂形式,逆向考察法因其逆推性,因此与实践活动关系密切。学生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大多会采用文献法或访谈法,与此对应的最佳课堂方式便是课堂幻灯片展示,由学生进行分组展示。

(四)阶级分析法的课堂使用

党史进课堂要与阶级分析法相结合。想要达成“学史力行”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应通过阶级分析帮助学生厘清最基本的概念界定:中国共产党代表谁?党史是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性质与西方资产阶级政党之间天差地别,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的阶级情况和社会现实决定了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只能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肩上。教师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可以从阶级维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政治认同、科学认同、价值认同。当然,“学史力行”关键在于“行”,仅靠理论引导是远远不够的。思想要见著行动才能发挥能动作用改变世界。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或开展“三下乡”活动,在劳动中切身体驗基层党员和群众日常,发挥好劳动育人特殊作用。

四、结语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营养剂。百年党史教育进课堂既能够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又能够拓展高校学生思想高度和情感深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融会贯通其历史研究“四法”,将“四法”完美融合于将党史教育课堂,不断增强大学生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薛峰.党史教育进课堂的“五味”追求[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41):30-31.

[2]德怀特·李,罗伯特·贝克,焦佩锋.“历史主义”的五种含义及其评价[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9(00):308-320+370-371.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1.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0.

[5]吴英.唯物史观:一门真正的实证科学[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8,25(01):119.

[6]孙文沛,阮一帆.战后德国历史修正主义思潮评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03):135-145.

[7]戚杰强.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论及其当代启示[J].人民论坛,2019(29):120-121.

[8]冯留建,江薇.深化高校思政课党史教育的实践逻辑[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03):29-33.

责任编辑  黄邦道6CBB0DB1-B8E6-42B3-8AA3-92DD840CEC71

猜你喜欢党史教育唯物史观思想政治理论课“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求是学刊(2022年3期)2022-07-21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7期)2019-05-28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意义和途径青年时代(2016年19期)2016-12-30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31期)2016-12-07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青年文学家(2016年29期)2016-11-2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科教导刊(2016年26期)2016-11-15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推荐访问:唯物史观 党史 探析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