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海趣说海味

时间:2023-09-24 19:45:07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邓刚

在辽东半岛,你只要走进渔村,就会听到这样的“歌谣”:

旅顺口

老虎滩

赶海的老婆腚朝天

打个蛎子尝尝鲜!

潮水一退,裸露出的礁石便散发出一阵阵鲜味儿,最鲜的气味是从牡蛎身上飘溢而出。牡蛎别名生蚝,辽东半岛人叫海蛎子。由于爱吃海蛎子,甚至称自己说话的声調都是“海蛎子味儿”。

只要退潮,一群赶海的女人就手持钢制的小刨钩,在礁石上撅着屁股敲打海蛎子。她们个个是赶海的高手,刨钩尖每一下都准确地敲进海蛎子壳的缝隙中,再用力一撬,就露出白花花的蛎肉来,鲜美的味道就直冲鼻子了。她们赶紧从腰里掏出一个金黄色的玉米饼子,咬一口饼子,吸一口蛎肉,嘴一咂,那种玉米的香气和海蛎子的鲜味融在一起,真就美死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饭桌上的咸萝卜瓜子是常规菜,为此渔家的孩子就用小脑袋顶起锅盖,掰一块玉米饼子,跑到海边的礁石上打海蛎子就着吃。吃得一个个小肚子滚圆,胳膊腿有劲儿,眼珠子锃亮,从不感冒。

城里孩子往往学着渔家的穷小子,也跑到海边打个蛎子尝尝鲜,但他们手里拿着的是馒头或面包。可就怪了,海边的蛎子除了就玉米饼子,与别的食物就不对路,而且越是高级的细粮,反而像起化学反应似的,蛎子不但不鲜,却发酸了。于是,城里的孩子就用雪白的馒头和松软的面包,换渔家孩子手里的粗粮饼子。用粗粮饼子就海蛎子吃,真就是美味,吃得挺有滋味,回到城里后,再也不哼哼呀呀地头痛咳嗽发烧了。

不过,长在礁石上的小蛎子非常坚固,没有高超的打蛎子技巧,蛎钩子往往敲在礁石上。尤其是孩子,没有经验,抡着蛎钩子胡乱地敲打,震得小手发麻,有时将蛎壳打得粉碎,蛎肉和尖锐的碎壳混在一起吃进嘴里,嘴唇和舌尖割破了,弄得小嘴巴“血糊淋剌”的,远远看去有时像女孩子涂了红嘴唇。

这时赶海的女人就响亮地哈哈大笑,小馋嘴巴子,吃海蛎壳子!

不过,礁石下面的水湾里还有大个头儿的海蛎子,这些蛎子不长在礁石上,所以能随着浪涛滚动,为此名曰滚蛎子。滚蛎子肉相当肥厚,但味道却差远了。可是城里的笨蛋们不识货,只要看个头儿大就眼红,都纷纷掏钱抢着买,但回家煮汤却没鲜味儿。没办法,只能用油炸着吃,饭店里称“炸蛎黄”。渔村的孩子对大海蛎子不如小海蛎子鲜,也感到奇怪,就问老渔人,为什么同样都是海蛎子,个儿大的没有个儿小的鲜呢?老渔人就笑道,老天爷就是这么安排的,大的傻,小的精。

孩子们听不懂,却哈哈地笑着,又跑到礁石上去刨小海蛎子吃了。

礁石的下面,就是广阔的海滩,上面长满了绿色的海菜,而且越是冰冻的寒天,越是鲜绿,简直就是草原。在冰雪交加的白色世界,你能看到一大片绿色的草原,往往令你产生一种艺术式的激动。海菜有多种多样,大绿叶菜、海芥菜、海紫菜、卷着花边的海带和海谷穗菜。但颜色最绿、味道最鲜的是“下锅烂”——顾名思义,就是一开锅就熟了。

越是天寒地冻,下锅烂越长得旺,犹如绿色的绸缎,在波涛里轻柔地摆动。似春天的嫩草一样可爱。不过,采摘下锅烂,绝非易事,蹲在冰冷的水湾里,用冻得红肿的手指头一点点从礁石上往下揪,揪一会儿,手指就冻得猫咬似的痛。男人的手指粗,揪下锅烂时全是笨蛋,用力气不小,却往往抓空。渔村里的女人都是揪下锅烂的高手,在退潮后一大片绿色的海滩上大显威风。她们既坚实又灵活的细手指,像个尖锐的小耙子,剃发般在礁石上“唰唰”地揪着,一潮揪一大柳筐竟然毫不费事。渔村里的妇女赶海时往往都带着孩子,她们在前面?着筐子揪得热火朝天,跟在后面的孩子却冻得哭咧咧的,因为小手冻僵了,手指勾勾着伸不开,痛得不行。母亲就回过头来用嘴含着孩子冰硬的小手指头,吮咂了一阵,缓过热来,便呵斥着说——“冻过劲儿就好了!”果然,孩子的小手渐渐“冻过劲儿”了,也就是冻麻木了,不再感觉到疼痛,也能“唰唰”地揪下一些下锅烂来。其实辽东半岛的打鱼人就是靠这种“冻过劲儿就好了”的精神,支撑着一代代家业。

下锅烂有营养,人吃了长劲,猪吃了长膘,鸡鸭吃了下大个儿的蛋。而且吃起来最省事儿,在开水里翻一个滚儿就行,特别是做成疙瘩汤,又当饭来又当菜。大冷天,男人们干一天活儿累得要命,进门闻到下锅烂的鲜味儿,立即“稀里呼噜”地喝上一大碗,顷刻浑身发热,血脉畅通,乏累感一扫而光。再细品品那味道——海参呀,鲍鱼呀,扇贝呀,蛤蜊呀,牡蛎呀,全有了!难怪海边打鱼人幽默地说——“蛤蜊鲜到嘴,扇贝鲜到心,下锅烂鲜到脚后跟!”也许你吃过不少昂贵的山珍海味,但你要是没喝上一碗热乎乎鲜溜溜的下锅烂,那你这辈子算白活了!

说到蛤蜊,就是埋在下锅烂下面的沙土里的海鲜,有黑皮儿的,有花皮儿的。黑皮的壳厚肉肥,花皮儿的壳薄肉嫩。涨潮时,它们在水下张着嘴儿觅食,退潮时却像捉迷藏似的,成千上万地钻到沙滩底下藏匿。

但藏匿在沙土下面的蛤蜊依然张着小嘴儿喘气,于是退潮后的沙滩上布满成千上万个小孔。细心的人会发现,当你走近这些小孔时,会看到小孔“唧”的一声冒出一股水来。那是蛤蜊听到人的脚步声,感到危险,所以就赶紧关闭两扇硬壳,于是就形成压力,将海水喷出来。当然,也就暴露它的藏身之处了。城里人看到沙滩上的小孔喷水,便挥动着铁丝做成的双齿钩朝小孔挖去,但怎么挖也挖不出蛤蜊来。

渔村里的人就暗暗地笑,因为城里的笨蛋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一是沙滩上密密麻麻的小孔不都是蛤蜊的,还有其他小生物的孔。其二,蛤蜊相当精明,在沙土里有吸气排气的两个孔,而它巧妙地藏匿在两个孔之间。真正挖蛤蜊的内行老手,并不用双齿钩,而只用一个齿的,也就是在木棍上绑着一根铁丝,别小看这简单的一根铁丝,在内行的赶海人手里,绝对像探雷针一样灵敏,它只是在蛤蜊喷水的孔的附近,轻轻一挑,就掘出一个圆乎乎的大蛤蜊来。

城里人气坏了,却又不服气,只好充满力量地挥动着双齿钩,管他有孔没有孔,管他喷水不喷水,就撅着屁股挖起来,挖得满海滩一个个发黑的坑,收获却极少。

不过,收获得再少也够用了,因为蛤蜊煮熟后,犹如小鸟似的张开两扇壳,明明小半锅蛤蜊,开锅后,一下子就热气腾腾地冒出一大锅来。蛤蜊肉好吃,蛤蜊汤好喝,但那时我们都舍不得喝,用蛤蜊汤下面条,味道格外鲜,省了买味精的钱。

这是海滩上的美味,如果你从海滩往水里走,然后憋足气儿,一个猛子扎下去,越过海带丛,最先看到的是一团團黑色的东西,犹如山林里的小刺猬,浑身是刺儿。辽东半岛的人称“刺锅子”,其实是海胆。盛夏之时,刺锅子又肥又大,尤其是在白花花的牡蛎礁上,一个个一簇簇格外醒目,而且能造成一种奇异的景色:天空是白色的,“星星”是黑色的,令你感到妙不可言。刺锅子吃海藻,而且相当贪吃,所以在海藻多的地方,它们就大举进攻,铺天盖地而来,最多时海底黑压压一片,简直就有些恐怖。但我们海碰子不怕,越黑越令我们兴奋,这等于是排着队前来“送货”。

然而获取刺锅子并非易事,这个刺猬一样的家伙有着“阴险”的反抗能力。首先是它的嘴像吸盘,能相当结实地吸附在礁石上,身上数百根长刺向上直竖,并且频频舞动,令你无法下手抓它。更厉害的是,你只要轻轻地碰到它身上的刺,那刺就会主动穿透你的皮肉扎进去,而且还能自动断在你的皮肉里面。刺锅子的刺有小毒,所以,你就是能及时将刺挑出来,那被扎过的地方也会长久红肿发痒,变厚变硬,就像长冻疮似的,直到第二年的夏天才能彻底恢复原来的样子。

刚学扎猛子的时候,我只能捉刺锅子,手上扎的那个刺真是“老鼻子”了。后来,我学得精明,再扎猛子时,就一手握着带铁圈的网兜,一手握着铁铲子。先用铲子将吸附在礁石上的刺锅子一个个掀翻,掀翻掉的刺锅子竟然能轻盈地在水中漂浮,我就顺势将它们网进网兜里,手指是绝对碰不到刺锅子的。后来我越练水平越高,气力也长了,有时一个猛子就能拿上二十来个。二十来个刺锅子能装满一柳条筐,也就是说我一口气能扎一筐海胆,要是拿到饭店里卖钱,比写小说挣得多!当今,这种紫色的海胆是高级饭店餐桌上的名菜。可在我们小时候,最被人瞧不起的,最稀烂贱的就是刺锅子,有时一个只能卖一分钱。如果赶海人只提着刺锅子上岸,就会受到人们无情的嘲笑。不过,刺锅子却极好吃,用鱼刀将带刺的壳劈开,里面就呈现出金黄色的肉,味道又鲜又嫩,绝对比鸡蛋黄有营养。据说生吃刺锅子更长力气,所以,我们只要是弄到刺锅子,就在海边礁石上大吃起来,有时吃得鼻子上粘着金黄色的肉渣,嘴巴子上挂着黑黑的碎刺。

越过黑紫色的海胆,再往深一点儿的水里扎猛子,就会发现张牙舞爪的大蟹子。辽东半岛盛产各种形状的海蟹,但主要有两个品种。一种是梭子蟹,这种蟹体形长而尖,像织布的梭子,在水里动作灵敏,速度极快,犹如鸟儿长途飞行那样,成群结队地跨海越洋,因此渔人称梭子蟹为飞蟹。另一种是赤甲红,体形方圆,甲壳厚实,两只大蟹钳甚至占据体重一半以上,粗壮得都有点儿不合乎逻辑。由于赤角红形象威武雄壮,又称武士蟹。

从地图上看,辽东半岛像一条硕大的鲸鱼,嵌进渤、黄两海之中。城市北边的渤海是女人般温柔的海,轻风卷动的浪花犹如少女的百褶裙,摩挲着平坦绵软的海滩,谷粒般金色的细沙在清澈的水波里晶莹闪光。所以赤甲红蟹子也长得细柔苗条;
而城市东南方向是面对太平洋的黄海,波涛汹涌,终日咆哮,奔腾的浪花永远撞击着陆岸,为此滩涂坚实而隆起,岩礁林立,参差错落,像一排排勇士挽臂抱肩,抗击太平洋涌来的万钧之力;
为此赤甲红就长得威武雄壮,所以我们海碰子最愿在波涛汹涌的太平洋沿岸捕捉大个头儿的赤角红蟹子。

雄壮的赤角红在水下张牙舞爪,傲然横行,霸占一方领地,很有些威武。不过,因为没有梭子蟹灵巧,所以只能在海藻丛或暗礁里爬动,当然就是我们海碰子的主要猎物。一般人看到赤甲红张开两只大钳,都有些怕,但对我们腾波踏浪的海碰子来说,就是小菜一碟。

赤甲红只要见到人,就立即张开大蟹钳,犹如赛场上的拳击手,怒气冲冲地要与你一决高低。其实它是虚张声势,在水镜里细细观察,就可以看到它两只火柴棒式的眼睛直直地竖着,正惊恐万状地瞪着你。不过,你要是伸手捉它,它就会猛地合拢两只钳子夹你。然而,我们有手套的保护,反而利用它这种夹击的动作,让它夹住手套,来个顺手牵羊。

别看这家伙在水下死死地夹住你不松钳子,可等你升出水面,它就慌了,特别是你一面踩水一面将它高举在空中时,它以为这正是逃跑的机会,就唰的一下松开夹紧的蟹钳,却正好掉进漂浮在水面上的网兜里。

梭子蟹就很难捉了,一般要等到交配的季节。只有到了谈情说爱的时候,平日里动作灵敏,速度如飞的大公蟹就放松了警惕,只是忘乎所以地搂着身材娇小的母蟹,如醉如痴地享受着爱情。这时,不管谁来捉拿,它也傻乎乎地不知道逃跑。更有趣的是,你一抓就是一公一母。这对可怜的新婚夫妇,直到被扔进网兜里,还在爱的甜蜜中昏头昏脑。

赤甲红肉香,梭子蟹肉鲜。特别是梭子蟹,因为经常长途跋涉,主要划水的两条腿,充满弹性的肉质,只要拽下这两条腿,整个蟹子的一大半肉就被拽出来,又鲜又嫩,一大口咬下去,满嘴都是肉。辽东半岛的渔人,总爱拿蟹子调侃说笑,倘若年轻人爱得太激烈,就说是“蟹子上床,嘁里咔嚓”;
如果一个人身材壮硕却看不出肥胖,就说是属蟹子的,肉在里面。

我永远也忘不了第一次抓蟹子的遭遇,年轻鲁莽,连手套都没戴就一猛子扎到水下暗礁,看到一个小礁洞,就伸手去掏,没想到里面真就藏匿着一个赤甲红蟹子。这家伙看到有人的手指探进来,就猛地张开蟹钳夹住了。我赶紧将手缩回,用劲儿拖它出来。但固守在洞里的蟹子却岿然不动,感觉我拽得厉害,竟然自动断开蟹钳,但断下来的蟹钳却继续死死夹着我的手指,疼得我几乎在水下尖叫。

问题是失去母体的蟹钳竟然“坚守岗位”,始终牢牢地夹着我的手指,任我怎么拽怎么掰,依然紧紧地夹住不掉,而且我还不太敢用力,那样更疼了。最后我狼狈极了,竟然就擎着带蟹钳的手回到家里,用电工的钳子将蟹钳夹碎,解放了夹得发紫的手指,这才长松一口气。

后来老渔民告诉我,赤甲红蟹子有个本能,在危险之时,为保全生命,会自动牺牲一条钳腿。但几天之后就会再生出新的腿脚来。有时在水下发现正在飞跑的蟹子,动作有点儿奇怪,原来它的两条腿长短不对称,就是断掉之后再生的腿,但很快就长到一样长短了。后来很长时间,我对赤甲红蟹子既恐惧又佩服,特别是佩服那条与母体断开的蟹钳,还能忠于职守。

如果你潜水的技术高超,再往深处潜,就会在深水下的暗礁上看到橘红色的扇贝。扇贝真漂亮,形象生动多彩,远远看去,像粉红色的珊瑚丛。而且也能像牡蛎一样牢牢地扎根在礁石上,所以你必须用力地往下揪才能获取它。由于扇贝非常喜欢洁净,总是选择水流湍急清澈的地方,微微张开两扇粉红色的壳,守株待兔般地吸着水流漂来的营养。奇特的是每个扇贝里都有一个小寄生蟹,这小蜘蛛一样的小东西靠吃扇贝体内分泌物过活。但它也不白吃,因为扇贝是个十足的傻瓜,只知道张着嘴进食,却感觉不到敌人进攻。小寄生蟹就充当了哨兵,一旦发现有敌情,就立即报警,使傻乎乎的扇贝迅速关闭贝壳。可对聪明的人类来说,这却是个致命的缺点。当我们潜进海里,听到一片吱吱嘎嘎的声音,就立即明白,这是扇贝不打自招地报告它藏匿的位置。

由于扇贝愿意群居,所以当你发现一个扇贝,很快就会发现一大批,一个挨一个地排在一起。扇贝本来以鲜味出名,那里面的小寄生蟹就更是鲜上加鲜。记得当时,我们只要是揪到扇贝,出水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去抠里面的小寄生蟹,然后放到嘴里嚼,那滋味絕对比扇贝还鲜一倍。

有一次我扎猛子,发现水下一个大礁石上长满了橘红色的扇贝,惊喜得几乎在水下笑出声来,我一猛子接一猛子地扎个不停,所有的网兜都装满了战利品,但礁石上依然密密麻麻一片橘红色。

夜里我兴奋得睡不着觉,准备好更大的网兜,第二天再找来几个海碰子伙伴一起下水,准备大干一场。但万万想不到的是,那个礁石却空荡荡的一个扇贝也没有。大家都气坏了,认定是我撒谎。后来一个老海碰子告诉我们,扇贝有奇特的逃跑能力,尽管它像牡蛎那样结结实实地长在礁石上,但当发现危险时,却会自动断开连接,两扇贝壳一张一合地扇动,借着水流的浮力逃走。

后来我们果然发现,平日里死死长在礁石上的扇贝,却比死死长在礁石上面的牡蛎高超灵活,关键时刻,会从这个礁石上飞到另一个礁石上,那两扇橘红色的壳真就像小鸟展翅飞翔,动作还挺优美呢。有时,拿到岸上的扇贝,偶尔也会突然扇动两个贝壳,“咔嗒咔嗒”地在鹅卵石上蹿出一两尺远。看着它那奇特而无奈的逃跑动作,让你又惊讶又可怜。

扇贝最大的特点就是洁净,只要海水里出现污染物,它就立即逃走。所以打鱼人拿它当监视海洋污染的哨兵,只要没了扇贝的影子,你就明白,这里的海“脏了”,有危险了。但人类太喜欢吃扇贝这种海鲜了,所以就发明出“豢养”扇贝的方法,把它们装进一串串小笼子,漂浮在海里。如同鸡鸭关在栅栏里一样,有翅也无法逃跑。为了让扇贝长得肥,成熟快,人类当然会发明营养丰富的“饵料”,并像喂鱼那样地定时喂养,你就老老实实地长肉吧。

为此,无论城里还是渔村的饭店,餐桌上永远堆满了鲜美的扇贝。人类将扇贝关在笼子里,确实是个聪明的办法。然而扇贝毕竟有着洁净的本质,一旦海水有什么污染,就会逃到更洁净的海域躲避。可关在笼子里的扇贝却只能像囚徒,无法忍受病害或死亡。但人类太聪明了,最终发明出更高级的“科学饲料”,让扇贝在被污染的海水里也死不了。问题是扇贝死不了,那人吃了死不了的扇贝,也死不了吗?

一个特爱吃海鲜的老海碰子对我说,他现在只能吃这样的扇贝了,说完却幽默地加了一句,说他吃了多少年,目前还没死。

当你憋住气,再往暗礁深处扎下去,认真扫视礁石与沙滩接壤处,就会寻找到有着螺旋花纹的海螺。海螺酷似陆地的蜗牛,行动迟缓蹒跚。但却能非常狡猾地藏匿,半个身子卧在沙土里,露出的半个身子酷似鹅卵石,一般水平的海碰子很难捕捉到。但倒霉的是海螺也谈情说爱,为此就暴露了行踪。平日里它们相当小心谨慎,稳如鹅卵石似的海螺,每前进一步都三思而行,一旦有风吹草动,就赶紧将柔软的肉体缩进硬壳里,并用脑袋上的护盖封住螺壳口。危险已过去大半天,它们还死死地卧着。然而为了爱情,它们就忘乎所以,一反常态,竟然驮着沉重的螺壳,大张旗鼓地喧哗和骚动,几乎将三分之二的身体探出壳外,激动得像喝了二斤烧酒,张张狂狂摇摇晃晃,完全不顾死活。可笑的是海螺的爱情是举行集体婚礼,压根儿不相识,绝对无来往的海螺们,在爱情的诱惑下,毫不犹疑地亲密拥抱,有时几十个几百个如胶似漆地拥抱在一起,任你猎取,决不逃跑。总之,只要到了海螺交配的季节,渔人们就哈哈大笑:“海螺上床了!海螺上床了!”你只要掌握海螺的交配时间,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俯首拾来,轻松得来如囊中取物。

说了那么多的海鲜,其实最贵重的,也最吸引我们眼球的,是大名鼎鼎的鲍鱼。过去贫穷的年月,一般人不知道鲍鱼不是鱼。现在鲍鱼常常摆到餐桌上,人们才惊讶地知道鲍鱼是贝类。贝类海物大多是两扇壳,而鲍鱼很奇妙,只是一面有壳,另一面却是裸露的肉体。但这个肉体是个大吸盘,能紧紧地吸附在礁石上。这样,身下是坚硬的礁石,身上是盔甲般的贝壳,很多天敌都奈何不了它,所以鲍鱼在水下从容漫步,颇有些高枕无忧的样子。

鲍鱼虽然不是鱼,却比鱼的名气大多了,是宴席上的大菜。什么清蒸鲍鱼、红烧鲍鱼、沙拉鲍鱼、五彩鲍鱼、酱焖鲍鱼……请客的或被请的都感到一种高档的品位。然而在我小的时候,辽东半岛黄海沿岸的任何一个海湾,只要憋一口气扎进3米以下的水里,就可以捉到鲍鱼。用刀将壳里的鲍肉剜出来,放在火堆上烤得刺刺啦啦响,然后就胡乱地嚼着,稀里糊涂地咽下肚去。为此,我们敲击鹅卵石打拍子,抻着脖颈高唱:

我们都是穷光蛋,

口袋里没有一分钱;

我们都是阔大爷,

鲍鱼海参就干饭!……

如果你空手在水下看到鲍鱼,那只能是白看。因为你的手指一触到它,它立即就死死地吸在礁石上,任你怎样用力也无济于事。你即使用石块将它身上的壳砸碎了,它的肉体也死死地吸在礁石上,决不向你投降。为此,所有的海碰子手中都持有一个长长的金属铲子,能将鲍鱼从礁石上“抢”下来。这个“抢”是铲的意思,辽东半岛的方言称铲为“抢”,听起来别有一番力度的感觉。

鲍鱼是靠吃海藻活命,在水下的海藻丛里藏匿,再加上贝壳上还有保护色,所以一般人很难辨认。那时候辽东半岛的海相当富有,大个儿的鲍鱼有时大得像玉米饼子。为此,当一个海碰子在水下“抢”到个头儿大的鲍鱼,就会兴奋地冲出水面,在浪头上高喊:“大饼子!大饼子!”大家听到后,就知道水下有大个头儿的鲍鱼,立即大受鼓励,都发了疯地朝水下扎猛子。

不过,鲍鱼肉的味道没有什么滋味,比起蛤蜊、蟹子和海螺差远了。但在海鲜的排行榜上,却名列前茅。老渔人告诉我们,鲍鱼是高级海珍品,过去都是给皇帝上贡的贡品。为什么高级?因为几乎所有肉类在食用时都会塞牙,但鲍鱼肉却不然,你无论怎样咀嚼都不会塞牙,这说明鲍鱼肉的品质多么细嫩。可最近和朋友们到饭店吃了一盘鲍鱼,个儿大肉厚但却塞牙。当然,这是人类养殖的鲍鱼,看来人类无论拥有怎样的智慧,也养不出大自然的野生鲍鱼来。

与鲍鱼名声并驾齐驱的是海參。辽东半岛四周的海里全有海参。只要你能潜到水底,在暗礁边缘的缝隙里,就会发现一个个肥得像微型胖猪似的海参,懒懒地躺在那里。你用不着什么技巧,只要伸手捡就行了,所以海碰子的行话叫“捡”海参。

生物学家说海参以贝壳碎渣、硅藻及极微小的螺类等沉积物为食。但老渔人说海参就是海里的蚯蚓,靠吃泥沙生存。这家伙厉害呀,能将黄色粗糙的泥沙吃下去,排出细腻的黑淤泥,成为养育海藻的肥沃养料。

然而,看似老实的海参,也有奇特的本能,尤其是危险突袭而来,它有着高超的逃跑花招。当大鱼的尖牙利齿即将咬住它时,竟然能猛地将肚子里的胃肠喷射出来让大鱼吃,借着喷射的反作用力,逃之夭夭。大鱼却以为飞射而出的胃肠就是海参,一口咬住,得意扬扬地觉得捕获成功。此时海参早就躲进礁石缝隙里,并能再生出一套完整的胃肠。但对于我们人类,海参这个小把戏就没用了,喷射的反作用力再大,也不会超过一米远,所以,还是乖乖地成为我们手心里的俘虏。另外,海参行走的速度太慢,更倒霉的是它总会在沙土上留下清晰的足迹,沿着一道道弯曲的足迹,你会轻易地找到它的藏身之处。

海参还有着奇妙的反抗能力。一旦被我们抓到干燥的岸上,它首先以“壮烈牺牲”的姿态将自己溶化,变成稀溜溜的粥状,以这种“化学式的自杀”来麻痹你。粗大的海参一旦变成这种半稠的液态,你的网兜眼儿再小,它也会“溜”出去逃走。而一旦逃走,它就会迅速地恢复原来的体态。

但我们早就从老海碰子那里学来招法,只要将稀溜溜的海参抓起来朝礁石上狠狠地摔打几下,这家伙立即就变得“硬邦邦”,我们趁机用刀将海参的胃肠剜出来,放慢它的溶化速度。而且我们还要赶快回到家里,用沸水将海参煮熟,拌上粗粒海盐腌渍几天,“杀”掉它身上的大部分水分。最后再拌上草木灰曝晒数天,制成干海参,这样可以放到过年再慢慢享用。

不过,煮海参的铁锅绝对不能有油腥,得用碱水刷干净,否则这家伙就会彻底地溶化成一锅稀粥,让你前功尽弃。由于女人手上皮肤上或多或少都有些化妆脂粉,所以她们动过的海参,几乎百分之百地完蛋。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误以为女人不吉利,在加工海参时,将所有的女人都视为大敌,后来才明白这是脂粉的作用。

越是凶险的暗礁,海参的个头儿越大;
越是冰冷急湍的海流,海参的质量越高。我曾在飘着雪花的初冬,到当今著名的景点金石滩(当年叫满家滩)下水。由于气温下降,海参都从藏匿处跑出来晒太阳,清澈而凛冽的海底闪烁一片海参的花刺儿。啊哈,发财了!于是我发了疯般地扎猛子,一个潮流下来,擒获将近一千头海参。用今天的价钱计算,可以卖到N多万元。也就是说几个小时就能拼搏到一部长篇小说的基本稿酬。

当然,这里用“拼搏”二字,那可是真正的拼搏。当你憋着一口气量,赤身裸体扎进冰刀般的浪涛里,体温与砭骨般海水百分之百地撞击时,你就知道这个世界不相信眼泪。捕捉海参扎猛子最深,水温最冷,憋气憋得最要命,但正是海参给我上了最重要的一课:坎坷的人生之路绝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也绝没有什么运气和侥幸。为此,我得到的,心安理得;
我得不到的,从不妄想。

责任编辑:杨 希

猜你喜欢锅子蛤蜊鲍鱼人生的鲍鱼意林彩版(2022年2期)2022-05-03鲍鱼红烧肉意林彩版(2022年4期)2022-05-03踩蛤蜊作文小学高年级(2021年10期)2021-11-08鲍鱼有什么营养价值文萃报·周二版(2019年2期)2019-09-10擦锅子的昨天与今天食品与生活(2019年3期)2019-03-29下厨记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8年3期)2018-04-11教你两招,让蛤蜊吐沙又快又彻底益寿宝典(2018年28期)2018-01-27新西兰地震震出上万只超级大鲍鱼作文·初中版(2017年8期)2017-09-04月色溶溶微型小说选刊(2016年36期)2016-11-26月色溶溶小小说月刊·下半月(2016年10期)2016-11-15

推荐访问:海味 海趣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