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学问教学反思23篇

时间:2023-01-25 08:00:04 教学设计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包装学问教学反思23篇,供大家参考。

包装学问教学反思23篇

包装的学问教学反思(精选23篇)

包装的学问教学反思 篇1

  《包装的学问》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综合实践内容之一,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也有了合并、分割正方体、长方体的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个内容要2课时才能完成,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在课前,我设计了两道复习题,计算图形的表面积。为新课学会包装的计算作铺垫。

  在学一学的过程中我设计了3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尝试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特别是“画一画”,通过动手操作以后,由抽象到直观,充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在算一算的过程中,学生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方法:1、先算出平成新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再计算它的表面积;2、先算出2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然后减去重叠的面积,就是拼成新的长方体的表面积。

  学生完成以后,我点了几个同学板演。没想到,他们画的立体图形很标准,出乎我的意料。并且把计算过程展示出来后,他们发现了把2个长方体重叠后,重叠最大的面的时候,节约包装纸。由此,学生也推导出:把几个长方体的物体包装在一起时,重叠的面越大,越节约包装纸。学生们尝到了甜头,都觉得这个内容太简单了。这节课他们是快乐的。

  算出了2盒如何包装节约后,我又向他们提出了新的问题:3盒、4盒、5盒包在一起,一共几种不同的包法呢?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马上以小组为单位,开始用数学书摆。我在学生当中巡视,发现有的小组是这样摆的:我们先一层一层地摆,每次摆的时候要不重复、不遗漏。可以想想它的因数。然后摆两层、四层等等。摆完以后,学生开始汇报。我们在求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时,可以先找出这个数的因数,然后一层一层地开始摆,最后把每层摆的种数加起来就可以了。同学们也一致同意这种方法。没想到学生的思维是如此活跃,看来包装真的真的很有学问。

  有时候,对学生完全放手,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包装的学问教学反思 篇2

  本节课是针对解决“小学高年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个问题设计的,根据平时的教学,发现每次让学生准备学具上课,经常遇到没准备或准备不当的情况,这样严重影响上课质量。因此,课前充分准备好教具、学具材料是很重要的,我觉得如果老师能够统一提供适当的学具,将大大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积极性。再精心设计动手操作的步骤,使教具、学具直观手段发挥应有的作用。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我决定从探索“四度”数学课堂入手。所谓的“四度”数学课堂,即小学数学课堂要具有“宽度”、“高度”、“深度”和“温度”。

  一、教学过程有意义创设与设计,让数学课堂有“宽度”。(知识技能)

  本课从包装1盒磁带,复习旧知;到包装2盒、3盒、4盒相同的磁带探究新知,从而逐渐完善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方案(不仅要考虑重合最大的面,还要考虑重合最多的面才能减少最多的面积,也可以观察拼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只有使长、宽、高最接近,这样表面积最小,才最节约包装纸)。各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的学习不止停留在浅层次,而是不断迎接着新的挑战。他们被数学自身的魅力所吸引,参与其中,乐在其中,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高。

  二、数学思想有意识挖掘与渗透,让数学课堂有“高度”。(数学思想)

  在解决包装两盒磁带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摆放、比较、交流,给予他们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让他们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当学生体验解决策略多样化的同时,再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究最优策略,通过探究最后得出:重合面积最大,包装表面积就最小,从而最节约包装纸。这样就充分体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和渗透分类思想。在操作过程中,能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指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伴以思维和语言的表达,对那些思维敏捷的学生,多鼓励他们创新,能否采用多种方法去动手操作。

  三、数学本质有机地建构与提升,让数学课堂有“深度”。(数学思考)

  在“拓展创新”环节,我设计了3个层次的练习。一是:包装3盒磁带,目的是让学生不通过计算,运用刚才发现的规律,直接观察、判断得出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方法。

  为了不让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节约包装纸只需重叠最大的面。我又设计了第二个练习:包装4盒磁带及4盒伊利纯牛奶盒。先让学生在小组中通过动手摆一摆确定节约方案,在引导学生对这一结论进行质疑:为什么不是重合8个面的重合面积最大呢?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思考。老师只是引导组织与适时点拨,并在最后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更清晰的认识到:包装多个相同长方体,要节约包装纸,除了要考虑重合最大的面,也要考虑重合最多的面。再通过对4盒伊利纯牛奶盒的包装,让学生研究发现,拼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表面积的大小。

  最后,再灵活运用总结出的节约包装纸的方法,判断思考题:包装4个特殊的长方体。

  四、学习情感有效地激励和唤醒,让数学课堂有“温度”。(情感态度)

  课始,我联系生活,创设“送学生六一礼物,让学生欣赏精美的礼物”的教学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为什么要学习包装的热情和探索最佳方法的欲望,同时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并通过包装1盒磁带,复习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为接下去的探索、创新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与知识基础。

  不足之处:对学生的评价激励较弱,

包装的学问教学反思 篇3

  《包装的学问》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反思整个课堂,我努力创设情境,积极组织引导,取得了优良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本节课,我创设了“为母亲节准备礼物”的情境贯穿课的始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入手,提出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二、层层递进,提升探究深度

  本课从包装1个长方体磁盘引入复习旧知,揭示课题;到包装2个、3个、4个相同的磁带盘探究新知,从而逐渐完整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方案(不仅要考虑重叠最大的面,还要考虑重叠最多的面才能减少最多的面积,从而减少包装面积,节约包装纸)。各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的学习不止停留在浅层次,而是不断迎接着新的挑战。他们被数学自身的魅力所吸引,参与其中,乐在其中,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高。

  三、自主参与,开放探究空间

  “自由是创新的源泉。”只有具备了充裕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有基本保障。为了保证探究的实效,而不是走过场;为了不把学生当“操作工”,而是真真正正的“探究者”。我充分开放课堂,让学生去猜想,并自己想办法验证猜想,主动去获取、发现、巩固、深化知识。特别是在最后一个环节——包装4个磁带盒时,我更是大胆地把课堂的空间让给学生,让持不同包装方案的同学展开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不断形成共知,课堂达到了另一高潮。老师在此时只在关键处加以点拨或指导,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学生也在这一过程中巩固认知,发展思维,体验成功,培养了乐趣。

  五、不足之处

  1、老师在教学中似乎急于渗透“优化思想”,急于探究“最优策略”,而忽视了学生对“策略多样化”的体验。

  2、在小组合作环节中,小组内的交流还不充分教师便急于组织课堂交流,显得小组交流似乎有点“走过场”。

  3、本节课我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如:激励性评价单一等,有待今后继续改进。

包装的学问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是针对解决“小学高年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个问题设计的,根据平时的教学,发现每次让学生准备学具上课,经常遇到没准备或准备不当的情况,这样严重影响上课质量。因此,课前充分准备好教具、学具材料是很重要的,我觉得如果老师能够统一提供适当的学具,将大大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积极性。再精心设计动手操作的步骤,使教具、学具直观手段发挥应有的作用。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我决定从探索“四度”数学课堂入手。所谓的“四度”数学课堂,即小学数学课堂要具有“宽度”、“高度”、“深度”和“温度”。

  一、教学过程有意义创设与设计,让数学课堂有“宽度”。(知识技能)

  本课从包装1盒磁带,复习旧知;到包装2盒、3盒、4盒相同的磁带探究新知,从而逐渐完善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方案(不仅要考虑重合最大的面,还要考虑重合最多的面才能减少最多的面积,也可以观察拼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只有使长、宽、高最接近,这样表面积最小,才最节约包装纸)。各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的学习不止停留在浅层次,而是不断迎接着新的挑战。他们被数学自身的魅力所吸引,参与其中,乐在其中,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高。

  二、数学思想有意识挖掘与渗透,让数学课堂有“高度”。(数学思想)

  在解决包装两盒磁带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摆放、比较、交流,给予他们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让他们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当学生体验解决策略多样化的同时,再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究最优策略,通过探究最后得出:重合面积最大,包装表面积就最小,从而最节约包装纸。这样就充分体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和渗透分类思想。在操作过程中,能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指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伴以思维和语言的表达,对那些思维敏捷的学生,多鼓励他们创新,能否采用多种方法去动手操作。

  三、数学本质有机地建构与提升,让数学课堂有“深度”。(数学思考)

  在“拓展创新”环节,我设计了3个层次的练习。一是:包装3盒磁带,目的是让学生不通过计算,运用刚才发现的规律,直接观察、判断得出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方法。

  为了不让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节约包装纸只需重叠最大的面。我又设计了第二个练习:包装4盒磁带及4盒伊利纯牛奶盒。先让学生在小组中通过动手摆一摆确定节约方案,在引导学生对这一结论进行质疑:为什么不是重合8个面的重合面积最大呢?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思考。老师只是引导组织与适时点拨,并在最后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更清晰的认识到:包装多个相同长方体,要节约包装纸,除了要考虑重合最大的面,也要考虑重合最多的面。再通过对4盒伊利纯牛奶盒的包装,让学生研究发现,拼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表面积的大小。

  最后,再灵活运用总结出的节约包装纸的方法,判断思考题:包装4个特殊的长方体。

  四、学习情感有效地激励和唤醒,让数学课堂有“温度”。(情感态度)

  课始,我联系生活,创设“送学生六一礼物,让学生欣赏精美的礼物”的教学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为什么要学习包装的热情和探索最佳方法的欲望,同时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并通过包装1盒磁带,复习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为接下去的探索、创新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与知识基础。

  不足之处:对学生的评价激励较弱,

包装的学问教学反思 篇5

  反思整个课堂设计,在创设情境环节颇费功夫,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又能体现本课的主题呢?经过多次试讲、研讨后,最终 确定从送学生精美礼物入手,然后让学生尝试包装导入新课。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都被调动起来,纷纷加入“包装”的行列,体会到“包装”里面还有学问,感受 到数学就在身边。这一小“细节”的处理得当,使得学生在下面的各环节中都处于高度集中、高度兴奋的状态,为后面的合作探究做好铺垫。

  “合 理安排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是我在教学设计中显现出的另一个特点。学生在探究包装4个奶盒时,对于方法的多样化与策略的最优化可能存在问题,通过动手操作 大多数学生可以得到由4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的六种拼摆方法,但思维无序,对于方法的归纳和总结存在困难,因此以小组合作的活动方式进行研究, 同伴之间相互补充,共同归纳总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有序性。另外,多数学生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如包装3个奶盒,由于 有了包装2个奶盒的基础,学生很容易就想到给3个奶盒包装的不同方法,让学生大胆猜测哪种方法最节约包装纸并说明理由,这一环节只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独立 思考时间,学生完全可以自行独立解决。

  每一次试讲学生都会给我不同的惊喜,让我感受到学生的潜力之大。本课在探究包装四盒牛奶哪种方法最 节省包装纸这一环节时,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产生了两种意见:一部分学生认为“6个大面重叠”的方法最节省包装纸;另一部分学生认为“4个大面、4个中面 重叠”的方法最节约。面对学生的争论,我没有制止,而是让他们分别阐明自己的观点,说出理由。认为“6个大面重叠”的方法最节省包装纸的理由是前面包装2 盒奶、3盒奶都是重叠大面最省包装纸,依次类推包装4盒奶也是如此。这时一位同学马上站起来反驳道:“6个大面”中抽出4个大面和“4大4中”中的4个大 面抵消了,剩余的4个中面大于2个大面,那就说明重叠4个大面4个中面最节约包装纸。他这样一解释所有的同学都不禁点起了头,这时我顺势问道:其他同学还 有疑问吗?(生:没有)你怎么知道这4个中面大于2个大面呢?这位同学马上拿出奶盒,边比较边解释道:2个中面大于1个大面,那4个中面就大于2个大面。 听到这使我感到振奋,真为这位学生感到骄傲,他清晰的数学思路、完整的表达都让人不禁喝彩。但遗憾的是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再对包装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应 该还有很多数学内容是可以挖掘的,还有很多学生是可以表达他们的想法的,如果课堂时间再长一些,让他们把话说完,让学生的精彩完全呈现出来,让有些问题再 暴露出来,学生一定会从问题中进一步感受包装中所蕴涵的学问的。

包装的学问教学反思 篇6

  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勇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陶冶性情和培养意志的好教材。在整个教学中,我以“读”作为贯穿整个教学的主线。注意课外延伸。力求“读中感悟、导之以行”。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索的空间。在教学中抓住以下两点:

  一、 感悟文本,突出重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具体的表现了雪松与积雪抗争的傲然姿态。“反复的积,反复的弯,反复的落,反复的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在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索,以读促情,以悟促读,以自读、默读、齐读以及创设情境的引读这多种形式的读,边读边想象,让学生感受到雪松与积雪抗争时的情景,使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让雪松那顽强抗争的形象清晰印入学生的脑海中。

  二、导之以行,突破难点

  文中的启示比较难懂,也是本课的难点,我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突破难点:首先诱导学生身临其境,与旅行者一道感同身受;其次引导学生感悟旅行者的话语,把握重点;然后通过《卧薪尝胆》这则小故事让学生具体感悟“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的含义,并留下鲜明的形象,深刻的印象;最后通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课堂延伸体验启示,突破难点。

包装的学问教学反思 篇7

  《师恩难忘》是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的阅读课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情感至深。记叙了作家刘绍棠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每讲一课都要演绎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从小培养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引导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的事情。文中虽然作者从老师那里获得的只是由一首小诗引申的一个小故事,但从这篇课文里我们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殷殷关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深厚感情。

  教学中,围绕目标的要求设计了各环节,既有个人的自主学习,又有小组的合作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悟、议相结合,文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让学生对“师恩”有了全面的认识,培养了学生个性阅读的能力,在阅读中体情悟理。

  1。新课标指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在说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语。”因此,学习时。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在有问题的地方做上记号,摘录生字新词。本文语言文字特别优美,采用了许多成语及俗语,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注重指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让学生养成做摘录笔记的习惯。学生的摘录笔记老师要及时批阅,倘若学生摘录没有重点,老师就要及时指导,学生熟读文后,可以补充自己的摘录笔记。

  2。行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仍然像四十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通过阅读让学生理解作者究竟是怎样行礼的?接着向学生介绍作者刘绍棠当时的情况:一位有名的作家,已经年近五十了,还恭恭敬敬地向老师鞠躬,为什么呢?学生会找到“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引导学生认真理解,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3。让学生在质疑中求知,学做批注笔记也是本单元要求的一个重点。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课文内容关系密切,对于重点及难点,教师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做深入思考。倘若与课文内容无关,可以让学生课外查阅资料,然后汇报。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个性化的问题。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包装的学问教学反思 篇8

  本课选自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是一组文学单元,其文化主题是“走近安徒生”。

  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童话,讲述了一颗小豌豆希望能给人们做件好事,终于在发芽、长叶、开花的成长过程中,给屋内患病的小姑娘带来愉快、生机的故事。全文虽无一个爱字,但读后却有一股清新的气息萦绕,有一丝从心底自然生成的感动,让人回味,使人不由自主地随小姑娘心情的变化而变化,随小姑娘病情的好转而欢乐;不由自主地因小豌豆的善良和爱而生敬佩之情……小豌豆的爱不惊心动魄,不荡气回肠,但却润物无声,自由流淌。

  围绕本单元的文化主题“走近安徒生”以及本课作为起始课这样的思考,教学的整体设计没有定位在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与感悟上,而是定位于以这篇童话为“引子”—— 让学生“走进安徒生童话,走进安徒生”。

  因此,整个教学是紧扣“用童话温暖人生”这一涵义深刻的话展开的。此句在教学中作为一条清晰的情感线索,先后出现了三次:

  ——教学伊始。引出安徒生后,出示这句话让学生品读。初步感受。

  ——学完课文后。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刻的认识后,再结合以往的阅读经历去体会此句,学生的认识将会加深。

  ——拓展阅读时,出示安徒生其他资料后。让学生欣赏安徒生创作的绘画、剪纸等作品,了解安徒生的创作经历,再次出示。目的是让学生的理解进一步升华:这句话是对安徒生童话的诠释,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这节课我有以下收获与体会

  1.三次诵读,次次深入,升华学生情感。

  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用童话温暖人生”这句赞誉安徒生的话展开了教学。对于此句我设计出现了三次,这三次的诵读一次比一次深入,使得学生的理解从模糊开始,然后渐渐加深,最后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2.咬文嚼字,瞻前顾后,注重语文本色。

  语文教学不能丢掉语文本色。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词句训练:“颗”字的对比教学,主要内容的概括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等等,处处流露出语文的本色,体现着我力求回归语文本色的教学理念。

  另外,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开始培养他们抓住重点语句、关键词语感悟语言的能力了。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抓住对小豌豆的描写反复品读,并且采用“瞻前顾后”的方法,把小豌豆与小女孩紧密相连。尤其在品读“春天到啦,树枝该吐出小芽儿来了,小草儿也该从土里钻出小脑袋来了,那嫩绿的颜色该有多美呀!”一句时,我紧紧抓住“该”字不放,让学生比较、想象、换位,步步深入,扣动心弦,使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

  3.多种媒体,声情并茂,拓宽语文空间。

  本课教学中,我引入了现代信息技术,力图实现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依据教学的需要,我适时地加入了课件,这些课件起到了激趣、创情、品文、拓展的作用。多媒体课件绚丽的色彩,动听的音乐,直观的比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包装的学问教学反思 篇9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是童话之父安徒生的作品。我从小就喜欢读他的作品。于是我很用心地设计这篇童话故事,并分三课时把此课授完。授完此课,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反思此课有以下几个板块值得称道。

  一、板画巧创情境。

  要想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童话故事里,我利用现有的资源——黑板,用鲜艳的画笔画出了美丽的图画,创设出了丑小鸭出生的地方以及他的兄弟姐妹的图片。之后又出示丑小鸭的图片,我的设计意图是:这么美的地方、这么美的小鸭,更衬托出丑小鸭的“丑”。丑小鸭的丑一下子映就在了孩子们的头脑中,也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二、丑鸭变美鹅

  当我把丑小鸭的图片和天鹅的图片放在一起的,问学生:“丑小鸭后来就变成了这样的天鹅,难以置信吧?” 学生们也说是的。我又说;“是呀,就连他自己也不相信这会是真的,那么书中的哪句话写出了丑小鸭的疑惑?”学生们一下子就找到了那句话:这难道是我自己的影子吗?反复让学生品读,品味这句话,品味出丑小鸭的心理活动。

  三、感悟丑鸭的苦痛

  “当我们和丑小鸭正沉醉在他变成天鹅后的喜悦中,当我们发出“这真是一只美丽的天鹅呀!”这样啧啧的赞叹声时,有谁会想到他曾经受过的苦难,他曾经受到的屈辱,是那样的令人心碎。让我们再回到故事中,看看他都受到了哪些苦难和屈辱。”当我引出这样的话语之后,孩子们一下子就进入到情境之中。然后投入地阅读起来。丑小鸭受欺辱的部分,也是本课最精彩的部分。我放在了第二课时学习,这一部分的学习,我们基本上是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与悟有机地结合。孩子们被故事情节感动着,被丑小鸭的命运牵着心,我被孩子们感动着,这节课处处有情,处处生情。我想这就是童话故事的魅力,这就是安徒生的魅力。

  四、由丑小鸭——安徒生

  故事讲到这儿,课上到这儿 ,也许可以结束了。我话锋一转,说:“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写出如此感人故事的作者——童话之父安徒生吧,其实丑小鸭的命运就是他的命运,就是他真实的写照.”于是我向学生介绍了安徒生的生平,并把他真实的故事和丑小鸭相对照,让学生感悟的更深。也由衷地从心底里赞叹这位童话之父,以此激起学生们阅读的兴趣。最后我又说; “ 安徒生的童话故事还有很多,课后我们再去阅读他的其他作品,看看还有哪些故事更精彩更感人。”

  学到这儿,也该结束了,我之所以很用心地设计此课,很用心地反思此课,是因为我觉得我们的孩子太需要被感动,我们的孩子太需要阅读,太需要悦读了。

  让我们和孩子一起爱上阅读 ,让悦读成为一种习惯吧!。

包装的学问教学反思 篇10

  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与知识基础,围绕制作和运用雨量器进行教学。以开放式的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教学过程:提出问题--讨论研究方法--动手制作--延伸到课外的测量--对测量数据的分析。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既有动手制作的科学研究方法与技能的培养,又有观测中的长期性、坚持性和亲近、体验大自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更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经历中学习科学。

  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要求把课堂学习时间充分还给学生,把教学由封闭式变为开放式。例如:让学生讨论“用不同大小的雨量器量雨行吗?”问题一提出,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立即高涨,马上进入思索讨论阶段,这时教师进一步激励学生,有疑问就大胆地提出,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这时学生的情绪更加高涨,他们积极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不断观察、思索、比较。很多学生通过探研有了新的发现,这种骄傲、激动、兴奋的神情不时地展现在学生的脸上,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是一种真正自觉的投入。这里没有老师强制性的灌输,冷峻的面孔和冗长的讲解,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或讽刺,在这种热烈的气氛中,教师真正地在组织、引导和合作,教师轻松,学生愉悦,教师潇洒,学生生动。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形成了融洽、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这不正是我们时时追求的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吗?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这课的一个特点。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学习探究,思维会更活跃,学习效果才能达到最佳,这正是本课要刻意追求的境界。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的自我表现,怎样想就怎样说,允许学生质疑,鼓励学生释疑。让学生以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大家思考,或帮助同学解决一个难题为荣。这不正是以人为本,开放搞活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素质发展的好手段吗?

包装的学问教学反思 篇1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动力,但兴趣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为此,在新课开始时,我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参与的动机,利用听音乐,配以学生喜欢的动画,在引导学生观察参与的同时,适时激疑9的后面是几,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0的认识

  10的认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这种设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达到学习的最佳境界。

  2.以游戏形势结束,寓教于乐。

  练习的设计,也充分体现了趣味性。学完10的组成后,在找朋友与拍手组10的游戏中巩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不仅巩固了学习内容,而且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结束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寓教于乐。

包装的学问教学反思 篇12

  教要教的有效那就要教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是我课堂教学设计追求的一种理念。在备课时发现课文最后出现了一个一问一答的句式,其实这样的句式学生朗读更需要指导,那么怎样顺其自然的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句子呢?于是我就大胆尝试把两个句子提到最前面先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漂亮的枫叶忽然变成光秃秃的树干,对比效果非常明显,根据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一般的思维方式学生第一个呈现出的问题便是枫叶哪里去了?课堂教学当中故不出所料,学生睁眼的第一反应就是一个“啊”字,这当然就是感到惊异了,顺势接下来问你们“啊”什么呢?顺其自然的完成了一问一答两句的教学。其实在这一教学环节当中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一个小的情景,较好的完成这一教学环节,这样的教学环节真实自然也是扎实有效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生字的教学指导学生利用加偏旁的方法识字、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生字、利用想象字意的方法识字、利用听读识字等多种方法识字,这不仅仅是教学生字,更是一种识字方法的教学。

  在指导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动笔标标画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辨析多音字(多音字“着”的教学,同时在这里也应该感谢刘越同学的默契配合,当指导学生读zhe时,当然就不是词语“着凉”了,她非常默契的用课文纸将“凉”字挡了起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的意思等学习方法,长此以往这些学习的方法便会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在指导学生读课文时学生先读带有拼音的文字,然后读老师写在枫叶上的没有拼音的信,再到学生利用板书的提示叙述书信内容,再要求学生将相关的词语粘贴到相关小动物的后面,学习的要求难度一步一步的提升,学生课堂上的发展也在一步一个台阶的提高。如在学生(张海林)张贴“好朋友”一个词语时,学生已经理解到了不能贴到任何一种小动物的后面,该同学都等到其他小朋友都贴完了才发表自己的建议将“好朋友”一个词语贴到中间。由此可见在课堂上学生的整个教学环节设计扎实有效,学生能力的提高也是实实在在,因此课堂是扎实的。

包装的学问教学反思 篇13

  《山谷中的谜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苏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用简练的文笔,通过记叙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文章前半部分有自然界的奇异景观之谜说起,主要写谜底如何被揭开的,侧重写实;后半部分主要由揭开谜底而获得的启示,重在揭示哲理。本文借具体、真实的事情来说明人生道理,令人信服,这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陶冶性情和培养意志的好教材。

  根据新课标对高年级段学生的要求并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3、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

  4、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叙事简洁,内容较易理解,学生在学习时不会遇到太大问题。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确实,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是教学的难点。根据上述情况,我设想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后我布置家庭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3、上网搜集有关能解释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成语,俗语,或者故事。

  下面我说说第二课时的导学设计,主要分三个环节展开教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课一开始,我先复习提问:魁北克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有一个什么“谜”?学生回答加深印象。然后导入第二个环节。

  二、学习课文,朗读感悟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朗读本节课的目标后,让学生按三卡学案学习 

  我首先从细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解读“雪松的本领”入手,设计题:有人说:“雪松面对风雪向下弯曲,他们是一群胆小的弱者,应该自始自终都挺立不动,顽强地抗争,那才是勇者。”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一步理解:“雪松的本领”明白雪松是怎样作出适当的让步,才得以生存下来,而东坡的其他杂树没能生存下来又是什么原因。通过学生利用课文语言对这一看法进行反驳达到更好地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句话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有了理解作依托,学生一定会读出真正的感情,读出对雪松的敬佩和赞美。

  接着,我让学生联系旧知,领会“雪松的本领”。

  1.“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眼前的雪松使我想起三年级所学《卧薪尝胆》中越王屈尊为奴,卧薪尝胆十年,不是( ),而是 ( );上册《负荆请罪》中蔺相如躲避廉颇,不是( ),而是( )。(温馨小提示:组织好语言。)

  通过这一练习,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他们语言表达的能力,积累了语感。

  最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雪松的本领”。生活中有许多充满智慧的“弯曲”思想,联系这些人和事想一想你对“确实,有时弯曲不是 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句话的理解。(要有事例)(温馨小提示:①组内挑选较好的事例展示②形式可多样)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第一课时之后,我安排学生们上网搜集有关能解释这两句话的成语,俗语,或者故事,为深入而形象在理解这两句话作了辅垫。用收集到的事例来证明着句话的正确性。

  三、展示交流:

  但这个环节中由于第一个问题在设计时导学不够精准,展示要求不够明确,使学得快的组,展示第一个问题时,利用第二三环节的内容进行反驳,使得后两个题就没时间展示。虽然在汇报过程中,学生思维敏捷,发言非常积极,所列举的事例也很有说服力。但听的同学是否进一步地理解“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不得而知。

  虽然不成功,但我认为,语文教材只不过是一个载体。通过这一载体,我们应该对“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一目标进行有效的实施。因此,在课堂上要改变原来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收集资料,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包装的学问教学反思 篇14

  《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本文采用科学小品文的形式,从人类的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本文有一条明显的主线“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本文的“命脉”,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心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文本,理解文本。首先让学生感悟地球的可爱表现在哪里?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在第一自然段找到写地球外观美丽的句子,抓住“晶莹”、“纱衣”、“摇篮”、“美丽壮观”、“和蔼可亲”等词语,体会地球的外表的美丽可爱,读出对地球的赞美之情,并能熟读成诵。再引导学生谈地球内在的美丽——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只有母亲才会这样无私的爱自己的孩子,因此我们称地球为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然而面对养育我们的母亲,人类是怎样对待它的呢?从而谈到“容易破碎”,“地球的渺小”,“矿产资源的枯竭”,“人类根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都告诉我们,我们只有保护地球,因为只有一个地球。在课外补充人类对地球破坏的图片时,学生的的情感被调动起来,越发感受到人类的做法是不对的,从而认识到今后该怎么做,在聆听了迈克•杰克逊的公益歌曲《拯救地球》后,学生们为地球母亲写宣传标语,“保护地球=热爱妈妈”,“为了生存,保护地球”••••••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我能感受孩子们的焦虑、心痛、热情与决心。

包装的学问教学反思 篇15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拼音教学只有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有了亲身的情感操作体验,他们才会主动、轻松、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

  本课配有多幅插图,尤其是“表音表形图”既表音又表形,这些插图趣味性较浓,又多是为儿童熟知的事物,易说易记,使学生从旧知或经验的迁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便于学生在脑海里牢固建立字母音和形的联系。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使用“情境图”、“语境歌”,发展学生的自然语言。同时,以儿歌或谜语教学拼音,也不失为一种有趣而生动的好方法。

  如:小白鸽(ɡē)天上飞。

  小蝌(kē)蚪(dǒu )水中游(yóu)。

  白鸽(ɡē)爱(ài)唱歌(ɡē),

  蝌(kē)蚪爱游泳(yǒng),

  哥哥妹妹来喝(hē)水,

  一起(qǐ)笑呵(he)呵。

  这些富于变化的形式,给学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情绪高涨,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从而增强了课堂学习效果。

包装的学问教学反思 篇16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很多写景的文章,但对于草原却很陌生,去过草原的学生很少,草原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这对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草原之美有一定难度,为了引领学生走近草原,真切感受草原景和人的特点,课前我准备了大量资料、多媒体课件、配套音乐等学习资源,开课前进行资料介绍,让学生对藏北草原有了一些了解,激发了他们对草原的向往,迫不及待地想走近文本。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乐在其中。首先,通过复习导入、质疑,将学生的注意力、思路引入文本,如饥似渴地研读文章,感受作者笔下的草原景和人的特点,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得知识。受到情感的熏陶,如在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景美、人美时,也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的学习方法,展开讨论与交流,从“绿绿的草地,雪白的羊群,轻轻的歌声,五颜六色的花朵,飘香的酥油茶”等词句感受草原的美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时以读促悟,以读悟情,在读中发展语言,入情入境,释放情感,品味语言文字的优美。二是在学习印象深刻的丰收节的两个场景中引导学生感受草原人的好客、勇敢,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献哈达、看画面、表演读”加深对丰收节的印象。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整节课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开发者。

  引领学生“在文章中走个来回中”,这是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谈语文教学时提出的观点,学习本课等于引领学生神游了一番草原,在快乐中探究着,体验着,幸福着,快乐着。

包装的学问教学反思 篇17

  在聆听专家指导后,我对第二小节的设计做了如下的调整:

  紧扣词句:感受设计之难

  1、创造这样一个最佳路径来,容易吗?请同学们字读课文的1、2两小节,看看到底有多难?

  交流。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路径设计很困难?主要紧扣1、2两小节中的一些词句。相机出示句子。

  ★对迪斯尼乐园各景点之间的道路安排,他已经修改了50多次,没有一次是让他满意的。接到催促电报,他心里更加焦躁。巴黎的庆典一结束,他就让司机驾车带他去了地中海海滨。他想清理一下思绪,争取在回国前把方案定下来。

  (讨论:修改了什么?多少次?你体会到什么?)

  ★格罗培斯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大伤脑筋。

  大家能不能想象一下,格罗培斯当时是怎么想的?读到这儿,大家有问题吗?

  ▲格罗培斯是一个世界建筑设计大师,从事建筑研究已经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为什么路径设计却让他大伤脑筋?

  ▲比起迪斯尼乐园的设计,路径的设计应该是微不足道的,简直可以说是“小菜一碟”,为什么会让他伤脑筋?

  (景点之间的道路设计并非如一般人所说的“微不足道”,而是与整体设计密切相关,是有机组成部分;因为他追求的不是“设计出”,而是“最佳”。)

  2、那这样一个令大师大伤脑经的路径设计又是怎样设计出来的呢?下面让我们跟随格罗培斯来到法国南部的葡萄园,一起来揭开心中的疑惑。

  因为只有让学生充分感受设计之难,才能凸现后面设计之妙,这是文本第三处对比之处。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会加强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包装的学问教学反思 篇18

  《果园机器人》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主要是一篇体现电脑神奇的文章,介绍了果园机器人的特点,内容简单,比较有趣。因为课文内容比较简单易懂,因此我也不打算多花大力气去讲解这篇课文。

  我先让孩子们自己读课文,把生字解决了,把课文读通顺;然后就是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本来我想让学生再读读课文,说说果园机器人怎么样?哪些地方有趣?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后来我想还是让学生再读读课文抛个大问题给孩子们吧!让孩子来说说自己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说:“我知道了这个机器人很有趣?”“如果没有电,机器人要‘罢工’。机器人会‘罢工’像人一样,很有趣。”这时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罢工”,学生继续交流:“没有了电,机器人会‘饿倒’。这个地方我觉得很有趣。”“我知道机器人很聪明能干。”师点拨: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通过找、读句子理解了课文。

  其实学生寻找理由的过程,就是把课文重点的句子,精彩的句子梳理了一遍。对于长文,略读课文,我觉得要克服面面俱到的通病,要学会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善于突出重点。当学完后再让学生说说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大家再商榷解决,对于重点的孩子们没有提到的,这时我们可以发挥主导作用了,引领孩子们去理解。这样使孩子们真正学到了知识,解决了孩子们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也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应该说每篇文章都可以找到它的突破口和支点,叩其一点,散发开去,牵动对全文各部分的阅读感悟,就能实现阅读结构的优化。关键是我们老师能深入的理解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把握课堂,多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深入理解新课标的精神,提高效率这个目标就一定可以实现。教师“教”的时间压缩了,相应地,学生“学”的时间就增加了──学生在阅读时就有时间进行感受、进行理解、进行欣赏,进而真正感受学习语文是快乐的幸福的。

包装的学问教学反思 篇19

  这篇课文篇幅很长,结构复杂,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教学中采用扣主线、弃枝叶,抓住信的内容、凡卡爷爷的乞求、凡卡的回忆等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体会、探究,指导学生从读中悟,以悟促读,然后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加以想象,并相机对莫斯科的气温情况进行介绍,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凡卡悲惨生活的体会。

  另外,凡卡向爷爷呼救的内容,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是凡卡进行感情朗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达到披文入情,从而真正体验到凡卡痛苦的内心世界,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达到情感的贯通,把教学推向高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凡卡回忆和爷爷一起在乡下生活的情景时,引导学生思考:

  1.你觉得凡卡乡下的生活怎么样?

  2.乡下的生活既然很苦,为什么在凡卡的回忆中却是那么美好呢?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很容易就能能把乡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进行对比,进而体会到作者写乡下生活的“乐”是为了衬托学徒生活的苦,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凡卡生活的悲惨。

  预设是美好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如:1.在介绍凡卡的两个名字时,用时过多。2.没有及时对学生完成《学习指导丛书》的情况进行发馈等等

包装的学问教学反思 篇20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捞铁牛》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的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真正了解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打捞出来的,从而感悟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那该怎样来突破这一课的重点和难点呢?如果把捞铁牛所做的准备工作和打捞过程告诉学生,我想学生不一定理解,不一定会有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就让学生走进文本,自己去发现,让他们带着“捞铁牛做了什么准备工作”这个问题去自己阅读文本,自己去文本中找关键词,自己去理解概括,甚至可以一边读一边演示。学生积极性很高,有些同桌还开展合作学习,一人讲述一人演示,在汇报交流环节时,学生讲得非常好,很多学生还能脱离书本把捞铁牛所做的准备工作讲得清清楚楚,因为他们已经走进了文本,还消化了文本,内化成了知识,甚至还有个别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孩子还能一边讲述一边演示。我想:这比我直接交给他们现成的知识要好的多。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与理解得到的知识是最难忘的。接下来我也让学生自己自学4-6自然段,了解打捞的过程,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学生竟然用三个字概括出了整个打捞过程:铲—划—拖,我想:学生能用这么精炼的词语概括出来。打捞的过程应该已经在他们的头脑中放过无数次电影了。

  引导学生走近文本,让生大胆地走进文本,这也许就是教师的一种解放,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真正体现吧!

包装的学问教学反思 篇21

  《方程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概念教学是一种理论教学,理论性、学术性较强,往往会显得枯燥无味,但同时它又是一种基础教学,是以后学习更深一层知识,解决更多实际问题的知识支撑,因此这节课我重视了概念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与概念形成的自然性。这节课是在学生熟悉了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教学,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数学教学过程,首先应该是一个让学生获得丰富情感体验的过程,要让学生乐学、好学,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下面就结合这节课,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做法和看法:

  一、猜数字游戏导入,激趣揭题

  课开始前,先来做一个抽扑克牌猜数字的游戏,老师通过了解学生利用扑克牌上的数字“先乘2,再加上3,用所得的和乘5,最后减去25”得出的结果是50,很快猜出学生抽到的扑克牌是6。此时学生表现的很惊奇,此时,老师问“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猜得这么准这么快吗?是数学王国的“方程”帮了老师的忙。你想知道什么是方程吗?咱们就先从它(出示天平)学起。” 游戏的方式激起学生对方程的好奇心,激发学习本课的兴趣。本课最后一环节的“游戏揭密”不仅沟通了数学活动之间的联系,更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方程作为一种数学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二、合作交流,总结概括

  通过天平的演示: 认识天平,同学们说天平的作用、用法。在这个环节要充分发挥低视的动手能力,注意了对学困生的引导,在这个方面给学困生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天平,起码让他们对天平建立起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对天平的观察得出许多式子。让学生合作交流观察式子进行分类,得出等式的概念,通过比较等式与方程,以及不等式与方程的不同,得出方程的概念,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实际情景中列出等式和不等式,让学生用数学的符号把要说的话(两件事情等价)表达出来,使学生经历用数学的简洁方式表达生活现象的过程,不仅使学生初步感知了方程的表现形式,更渗透了建模思想。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启发诱导学生发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将有一定 难度的问题放到小组中,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逐步的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向纵深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合作意识。

  三、回归生活,体会方程

  让抽象的方程定义融入一种生动的思辨情境中,使学生在对“被墨迹掩盖了的式子是不是方程”的合理解释中,形成对方程外部特征的深刻印象。不仅为检验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思考空间。学生不仅展示了学习的结果,感知了方程的多样性。同时在对自己所列方程的一一判断中,加深了对方程意义本质的理解。在建立方程的意义以后,设计了根据情境图写出相应的方程,并在最后引入生活实例,从中找出不同的方程。这一过程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加深了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为以后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四、在“看”“说”和“写”中体会方程

  当方程的意义建立后,我让学生观察一组式子判断它们是不是方程,通过判断说明这些式子为什么是“方程”,为什么“不是方程”,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再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展示自己写的方法。

  五、实际运用,升华提高

  设计了闯关比赛摘智慧星的练习形式,展开练习。在练习设计中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使学生对于方程意义的理解更为深刻,特别使让学生自由创作方程这一练习题,既让学生应用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课时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学习方式,利用课本的静态资源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数学情景动态化,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归纳,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自己探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在学习中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当然这节课还存在一些问题:

  1、对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突出得不够。对方程的定义中“含有未知数和等式”这两个必要的条件强调不到位,导致学生在选择题时有个别学生把y+24选择为方程。

  2、对学生“说”的训练不够,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表述的机会。

  3、自己的课堂语言还不够准确、不够丰富,有待于提高。

  经常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才有不断的进步,也才能将遗憾降到最低点。

包装的学问教学反思 篇22

  《北京老人》是一篇略读课文,虽是略读,却是非常有嚼头的。作者用质朴的文字回忆了北京老人帮助自己的两件事,字里行间透着温暖与感动。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只在细微之处做文章。以下是我在执教后的几点感悟。

  虽然整堂课下来,每个环节都很清晰:从排除字词的障碍到整体感知概括文章的两件事,再到深入文本品析文章中感受深的词句,进而感悟人物性格与作者情感,最后学写法,层层递进。然而整堂课中教师是在不断地引领学生学习,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略读课文实际上是让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所获得的阅读能力和方法运用到略读课文当中。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该做到敢于足够的放手,敢于要求学生,敢于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包装的学问教学反思 篇23

  为期两周的教学赛讲活动结束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考与回味。本次赛讲活动中我们四年级语文讲的是17《长城》。我的这节课不管在他人眼中是否成功,在我自己看来我收获了,从去年的《孔子拜师》到今年的《长城》,我首先知道了如何备一节阅读教学课,知道了教学要抓中心句,中心词,要抓重点词语,《长城》一文中我抓住中心句“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进而抓住中心词“奇迹”,长城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课文从三方面写长城的奇迹,第一自然段我抓住长城的长,长城像一条长龙,他不仅长,而且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体现长城的奇迹。第二自然段作者写了长城的坚固,长城屹立在中华大地20__多年,体现了他是奇迹,第三自然段通过写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难突出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是伟大的劳动任命创造了这伟大的奇迹。段段抓中心,围绕中心句展开教学是我本节课的整体思路,通过这次活动,我认为课堂上必要的补充资料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每一课课文的高度都是螺旋上升的,这个高度必须要求我们老师先上来然后就是必要时的点拨,总结。在一个课堂上我们不仅要抓住关键词语,而且关键词语找出来就是为了体会感情,最终达到将感情读出来的目的,所以课堂上朗读要分层次,每一个关键词,重点词找出来都要通过朗读的指导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长城》这课就是要通过朗读读出长城的气势,读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艰难,赞颂他们的伟大。

  所以每个关键词语背后的感情一定要一个一个让学读出来,通过朗读体会感情。上课时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课,老师的情感也会带动教学气氛,使学生深受感染,也会很好的帮助学生体会课文情感,这些也是通过这次活动总结到的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落实到实处。增强自己的语言魅力,重点词句找出来要落实到实处,不能水过地皮湿,找出来就完事,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起到它真正的作用。

推荐访问:学问 反思 教学 包装学问教学反思23篇 包装的学问教学反思 包装的学问教学反思不足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