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范文二篇

时间:2022-03-15 08:53:39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范文二篇

应对,汉语词汇,拼音yìng duì,释义酬对、对答,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2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2篇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篇1

浅谈高中化学新课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内容摘要:

面临新课改,对新课改形势下的教学中面临的困惑予以阐述并提出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优化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展现新课程改革下化学教学的独特光彩。

关键词: 困惑 应对策略 教学环境

从2001年9月起,教育部在全国38个国家级教改实验区开展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国家级实验区推广到省级实验区;从省级实验推广到市县级实验区;从繁华的都市到偏僻的乡村;从教育行政领导到基层教师,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真正感受到国家推行课程改革的力度和决心!我省从2007年9月起普通高中开始步入新课程改革。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样,我省也是一个农业大省。作为安徽省一所普通高中的基层化学教师,我有幸沐浴了新课改的第一缕春风,亲身体会到新课改给教学带来的新变化。新课标带来的全新的教育理念给我们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由于教学条件、教育观念、教师素质、学生知识面有限等各方面的原因,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惑,这些困惑和矛盾,严重制约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成效。因此,我认为应引起大家的重视,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些新问题。下面谈一谈自己这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教学中面临的困惑

(一)化学新课程要求高。

化学教学难以适应。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在重视“双基”的基础上,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以实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得到发展, 学会搜集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新教材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 ( 必修1、2) 中增设了“方法导引” “资料在线” “知识支持” “追根寻源”等拓展性栏目的学习内容, 它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对信息加工来获得知识,这无疑给知识面窄的学生和教师增加了实施新课程的难度。一方面,时间上得不到保证。新教材将高一化学分为必修1、2两册, 并且内容相对较多。新教材内容有所增加, 而课时却不变。另一方面,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较差,家庭条件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教材不仅色彩艳丽, 图文并茂, 栏目丰富而且贴近生活实际, 同时也体现现代高科技的最新成果。但由于很多中学生长期生活在农村, 知识面较窄,加上学生平时学习接触的只是单一的课本教材, 长时间封闭式的学校教育, 学生足不出户, 对生活中的物质了解的太少,缺乏大量的生活经验, 学生平时见得少, 练得也少, 自然不能适应化学学习的这些新要求。

( 二)“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多, 实施有难度

化学新课程教材中各式各样的实验很多,有以学生为主的活动探究,有以教师为主的演示探究。科学探究是通过“做”来学习的, 它与传统的“读化学”、“听化学”的方式截然不同。学生通过深入广泛的科学探究, 可使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使人终身受益, 也将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所以新课标要求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探究活动,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方法的运用, 体验探究的乐趣, 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高一新教材中共设置了二十多个“活动与探究”, 其中大多数“活动与探究”是要通过实验进行的, 这无疑给硬件设施较差的中学增加了活动的难度。有很多中学实验室少、缺少专职实验员、实验器材短缺、实验药品不足。有些高中生基础知识十分薄弱,学生还未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和习惯,动手操作、交流表达能力都较差。这些都给探究活动带来困难。在现有学校条件下开展科学探究, 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这, 一会儿忙那, 教室里乱糟糟, 闹哄哄, 待实验完毕, 让学生交流表达时, 学生乱说一通, 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最后仍是由老师说出结论, 达不到实验教学的预期效果。这样的实验探究课在很多中学都比较常见, 如此实验探究, 非但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 而且学生学到的知识也不多。

(三)尴尬的教学环境条件

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就是“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这种互动的师生关系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互动,即强调由过去的教师教和学生学,逐步改进为师生之间的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它除了有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外,更多的则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也就是新课程理念提倡的合作学习理论。然而这样的互动在现实课堂中往往是“动”不起来。一者是大班授课的形式局限,一个班级六十多个学生甚至更多,教师根本不可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进入到预定问题的探讨中,由于孩子的好动天性,可能更多的是在聊天搞其他小动作,教师也很难融入其中。一者传统的惰性思维定势,学生的阅历和见识的局限,也很难让他们对较深层次的问题碰撞出火花来,提出具有启发性的见解。而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的限制,也不可能过多地浪费时间在这环节上,因而导致了互动流于形式,甚至流产。至于以虚拟网络、多媒体作为媒介的课堂互动,对于多数中学来说,更是一种奢望。新课程理念下的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教学所基于的手段、技术等要有较大的变化,形成一种多功能、多技术、多媒体结合起来的课堂教学新形式。学校的现实条件和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对教学条件提出的要求很不相配,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尴尬。

不可否认,新课程改革推行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尤其是新课程的理念深入人心。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目标有了很大的改变,即由过去注重书本知识的获得及一般学习技能的形成,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工作是一项新生事物,推进这项事业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但是,推进新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我们决不能等待和观望,必须脚踏实地的工作,积极寻找解决这些困难的有效方法.在具体实际工作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尽量改善当前这样的局面。

二、应对策略

(一)认真学习吃透领悟《课程标准》,创造性的使用《课程标准》。从课程实施的角度分析,有了全面的课程改革目标后,最主要的还是实施环节,怎样才能让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得以实现,主要依靠于课程实施的过程,所以创造成功的课程实施条件就是关键。那么,教师在这个任务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教师不要误把自己当做是《课程标准》的奴隶,而应该真正领悟《课程标准》的编写意图,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根据农村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进行施教,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二)创造性地开展“实验探究”教学。化学新课程教材中各式各样的实验很多,有以学生为主的活动探究,有以教师为主的演示探究,还有课后的家庭探究,等等。面对众多的探究实验,如何重组内容、选择方法?又如何确定最佳形式来组织探究实验的教学?这是所有化学教师都应该研究的一些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可以把部分“活动与探究”内容改为家庭小实验,并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 用废金属代替化学实验中铝、铁、铜等,用植物的花、叶自制酸碱指示剂。这不仅有农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节约和环保意识。二是明确分工、制定规则,把教材中较为大型的或者是复杂一些的探究实验进行分解、重组,让学生各自去完成自己的任务,然后再汇总,这样可以让学生逐渐品尝到探究的乐趣,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例如,在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时,把浓度、温度、催化剂、接触面积等相应的探究实验分成若干个小组来分别实施等。三是对于由于条件的不允许无法完成的实验,可以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来达到理解的目的,例如,对于溶洞的形成的实验,可以举出农村草房在冬天时屋檐下形成的冰溜溜的情形,再把水的成分换成碳酸氢钙溶液,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总之,教师自己在实践中要勤于学习, 善于思考, 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至于教学环境条件的不具备,是阻碍新课程实施的最大障碍。可以说这是社会给我们带来的,一朝一夕无法解决,例如,我校目前共有学生五千多人,而只有一个化学试验室,也没有专职的化学实验员,学生分组实验基本无法完成。全校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经常发生“抢多媒体教室”事件。所以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对学校的各种现状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并以此来共同建立适合于学生实际的教学资源。只能在现在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成立化学活动小组,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等等方面多下些功夫来进行弥补,并期待着国家,社会,政府部门对学校办学条件的整体改善。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培养未来人才的“施工蓝图”,是我们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坚信这一理念,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不断克服困难,才能不断取得实质性的成果。“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材”,相信通过每一位化学教师的不懈努力,在不久的将来,将会以其资源丰富的良好优势,在新课程改革的化学教学中展现自己独特的光彩。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篇2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结题报告

执笔: 历史教研组组长 郝晓红 2009、9

前言:2007年4月,我校历史教研组申报了市级科研课题——《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同年7月,该课题正式被市教研室立项。9月正式开题。历经四个阶段两年时间的实践与研究,目前已经基本结题,形成了本课题研究的若干阶段性成果。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概况及相关认识向上级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为了适应科技飞速发展和知识更新的不断加快的需要,我们必须重视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变过去那种只注重单纯知识的传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事实上,随着课改的进行,在课堂教学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去解决。

况且,历史学科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知识丰富而庞杂,特别是新课程下的教材,按专题体例编写,删去了许多知识点,但在很大程度上,教材只是编写体例形式上的变化,内容高度浓缩而又面面俱到,不利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

另外,由于新课程教学尚处于实验的初始阶段,历史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也就是历史教材,还是实验性的,许多地方还不成熟,还很不完善。我们老师刚刚步入新课程教学,认识上的不足,实践经验的缺乏。在新历史课程的实施中,遇到了较大的困难与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分析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分析学生的学情,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探求有效的策略,来解决相应的问题,更需要用新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在实践中摸索、探究出一些有效的策略,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全面提高我校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我校是一所新建学校,不仅教学资源相对薄弱,而且,百分之85%以上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水平的层次不同,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知识面极其狭窄,此课题研究旨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及学生整体的历史素质。

2、传统历史课堂教学结构存在不少问题。

①新课程采用模块、专题体例编写,传统历史教材采用通史体例,因此在教学中很不适应。表现在:第一,是老师的教学方式、思维方式的习惯问题,一时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模块专题式体例。旧教材是使用按时间顺序编写的通史体例教材,高中五本教科书同,其实就是一部简明中国通史和除世界古代史外的简明世界通史。一些老教师,十多年、二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一直使用的是通史体例的教材,从思维习惯到教学方式,都深受传统教材的影响。现在突然使用专题体例的教材,时空跨越大,内容跳跃性大,时序性差,古今中外历史融于一本教科书,一下很难适应。第二,是初高中教学衔接存在较大问题。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的是通史体例的教材,学习方法上、思维方式上都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一时不能适应专题学习法。高中新课程编写、实施,考虑的是初中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通史类的中外历史,对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为了避免与初中历史课程重复,为了适应高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与高中教育、教学需要而编写的。第三,专题体例教材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受所规定模块与专题的制约,存在难以反映历史全貌的缺憾,给教学带来较大困难。

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缺乏参与意识;

③学生知识面狭窄,历史知识储备量小、基础知识薄弱;

④对高中历史课程结构、体系把握不准;

⑤教师的专业功底不足。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认为,需要分析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来看到问题;需要探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问题;需要用新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来优化课堂,应该在实践中摸索、探究出一些有效的策略,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优化课堂,对推进教育的现代化、改进课堂教学,对全面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对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本课题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专题研究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以服务教学目的为要求、以优化课堂教学为任务、以增强科学性、实用性和操作性为原则、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学生的能动性,从教育主体、教育对象和教育过程三个方面综合考虑,选定合适的导入方式,营造良好的互动学习氛围,学习、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师生互动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新型课堂,寻找教法与学法的最优组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课堂四十分钟的学习效率,探索出一套适合我校实际的、学生和教师都比较满意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四、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对象:

本课题以我校高一、高二年级全体文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具体实施。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外部条件:

(1)新一轮课程改革在高中开始实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政策保障。

(2)区、市教科所(教研室)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特别是骨干教师能集中力量在教科所专家教授的指导下,主动投身于研究工作,为本课题的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课题研究在我们所在单位引起高度重视,从领导的高度重视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为实验课题顺利实施开了个好头。

2、内部条件

(1)本课题组汇集我校全体历史教师参加,他们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教育理论知识,并且,作为一线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在三年来的课程改革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因而,在教育资源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2)人员构成

课题组组长:

课题组成员:

3、物质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经费保障。在高级中学的领导及校教科研室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当初申报课题时所需要的电脑、打印机、刻录机、投影仪等条件已经具备。另外,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正常进行,我们还增订和购买了有关教学资料。

六、研究的主要方法:

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在把握研究的指导思想的前提下,我们拟采取以下研究方案和主要措施:

(1)行动研究法: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行动、观察、反思,不断总结经验,优化课堂教学;

(2)问卷调查法 ; (3)座谈讨论法 ; (4)案例研究法;

(5)随堂听课等形式进行研究,以理论探讨作为辅助;

(6)总结法: 在行动研究和数据统计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生成有效结论。

七、研究规划、实施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 研究规划

1. 参与者-------课题组成员:青铜峡市高级中学历史教研组全体教师;

学生:2007——2009年高一、高二年级学生

2. 研究任务及时间计划

本课题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理论研究和资料搜集。(2007、7――12)

第二阶段:进行具体实践研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针对存在问题寻找解决的措施。(2008、1――2009、3)

第三阶段:结题总结,形成研究成果。(2009、3――9)

3、完善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和细化分工

本课题正式立项以后,在正式开始研究之时,我们考虑到课题申请比较仓促、原先设计的课题的部分阶段性成果比较空泛、无实际内容等细节问题,在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商议以后,我们在原先的课题申请报告的基础上,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充实和细化。进行了具体分分工。实际工作由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完成。郝晓红老师因为是教研组长,所以全面负责课题工作,且负责有关“课堂观察活动”的数据整理、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活动的组织工作、总结工作,及协调工作;韩玉霞老师、丁秀艳老师负责高二年级的“课堂问卷调查”表的统计、小结,有关论文,课堂反思等工作;李学勇、李文军、谢进侠老师负责高一年级的“课堂问卷调查”表的统计、小结,有关论文,课堂反思等。成果汇总以后由课题组组长郝晓红老师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总结报告。

(二)实质性研究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理论研究和资料搜集。(2007、7――12)

(1)研究任务

①调查全市各初中学校历史课开设情况;②学习新课程、新课标的有关理论知识;③学习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及注意事项。

(2)行动实施及成果展示

①分三个小组对我市第五中学、第四中学、第二中学、邵刚中学、叶昇中学等五所中学的历史课开设情况进行了摸底,主要摸清各校历史课教学现状,了解学生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确定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附: 根据调查五所学校历史课开设情况表(表一)

②通过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的形式了解新课程、研究新课标的相关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同志们都认真做了大量笔记,并交流了学习心得。

③定期参加全区、市的各类培训班,与市内的几所兄弟学校进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我校是新建学校, 百分之85%以上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水平的层次不同,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知识面极其狭窄,历史知识储备量小、基础知识薄弱;我们认为,需要分析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来看到问题;需要探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问题;需要用新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来优化课堂,应该在实践中摸索、探究出一些有效的策略,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优化课堂,对推进教育的现代化、改进课堂教学,对全面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对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我校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都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我组的课题项目研究的方向,虽然不是那么具有时尚感,但其实效性却绝不容忽视。附:

第一阶段心得、体会、论文等情况统计(表二)

阶段小结:

通过近两个月的准备及初步尝试,有收获,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

新课程与传统课程课堂教学比较(表三)

存在一的问题。(1)教师角色的转换问题,即,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问题;(2)课题组的成员,有着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但理论素养有待提高;(3)课时的安排与教学的深度难度问题;(4)高中课程存在课容量较大、跨度大,使初高中的衔接问题比较突出。(具体问题及解决措施见“阶段小结一”)

第二阶段:进行具体实践研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针对存在问题寻找解决的措施。(2008、1――2009、3)

(1)研究任务

本阶段是课题研究的核心阶段。经过第一阶段的准备及摸索之后,课题组成员理论素养普遍得到了提升,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本阶段主要通过配合学校教科研室及教研组组织的各项活动,进行具体的研究,探索、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等,了解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特点,明晰学情,从而探索出一些具体的解决办法,以指导教学。

(2)行动实施及成果展示

本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做更深层次的探究。课题组成员全面投入到研究工作中。期间,学校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支持各教研组开展课题研究。我们及时反馈新教学模式的经验与不足,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集体商讨教学思路,仔细分析调整后,然后再投入试验。实际工作中,我们以学校组织的三课活动、全校骨干教师观摩课活动、青年教师的优质课活动、本组内的观摩课活动、与兄弟学校的高考交流等活动为平台,利用我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多、师资力量强的优势,开展研究工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初,我们历史教研组被确定为学校“课堂观察活动”的实验小组,这给我们的课题研究又提供新的探究方法、新的研究渠道,利用这一实验,我们无论在理论学习和掌握方面,还是实践中,都有了新的收获和进展。这些工作的开展,为我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第一手宝贵的资料。  

附: 成果展示

第一阶段心得、体会、论文等情况统计(表二)

附: 课堂观察量表(表三、表四、表五)

第三阶段:结题总结,形成研究成果。(2009、3――9)

2009年3月——2009年7月对本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主要通过第一、第二阶段实验中的各种调查问卷、数据对比分析、问题探究、总结等形式对课题工作进行分析、评估,以取得最终研究成果。

(一)新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经过两年来与同行们的探究,我们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很难到位

新课程的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跳跃性也很大(时空跨度大)。教师在短短的40分钟内相比较于老教材来说很难把知识分析讲解完毕,更谈不上透彻的讲解了。尤其是有一定教龄的中老年教师。有的教师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照本宣科”了。

问题二,教师、教材、学生三者间“脱节”愈加明显

由于长期传统的教学体制和教学方式的影响,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脱节的程度扩大。因为教材的变化快且幅度大,教师也被迫“突变”(新课改在推行的培训时期,主讲人一再强调:这次课改对教师来说是改也的改,不改也的改,没有退路了),作了几乎的跨越“时空”的应变和调整。而学生几乎却是“按兵不动”。虽然近年来初中阶段的历史课也被纳入考试科目,但初中的教材和高中的教材远不一样,更为主要的是初、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不同,学生在新课改中几乎是处处被动(连成绩相当好的学生也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明显增加了教学难度(初中阶段历史学科开卷考试,学生的历史知识的积累和储备不足)。

问题三,教学目标上的三个维度很难兼顾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是本轮课程改革的灵魂年是检验一堂课教学成败与否的“主衡器”。对任何一节课来说,严格意义上讲是三者缺一不可。历史学科的人文培养目标是传达和表达国家意志,三者兼顾了就是准确的表达新课程的内容上几乎每节课都需要准确的处理这三个方面的维度。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包括本人在内常常有三者不得而兼的困惑。原因在一是时间上不允许老师过多的“口舌”,二是考试目标对“知识的传授”的环节的影响太大,使得有的时候教师不得不放弃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的重视,淡化甚至是抹煞。

问题四:三、几种基本能力正逐步被忽视

① 强调能力培养,忽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

在新课改教学中,我们强调培养学生能力是正确的,但专注于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忽视历史基础知识掌握也是不对的。一者基础知识的识记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再者学生能力发展必须建立在占有相当丰富的地理、历史知识上,能力也是通过综合表述历史基础知识来实现。如高一历史,由于开卷考试及教师的忽视,造成学生学完只是后,能记住的知识很少。少的可怜的知识储备是学生在课堂无法参与讨论的主要原因,也使学生失去能力提高的基础。

② 强调教学创新,忽视常规基本要求

以创新精神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考虑如何以新的方法、新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种教学创新的号召下,教师忽视了备课、说课、听课、评课中积累的好经验,如有的教师备课简单,几乎不参与听评课,只是创新设计一个活跃的过程。试想一个连所教知识都吃不透,把不准的教师,单凭积极的、活跃的课堂气氛,是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

③ 强调多媒体利用,忽视教师基本功训练

多媒体在课堂中的使用,包办一切,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进行演示,多媒体成为一个“高级玩具”。教师的板图、板画技能似无用武之地,也不用板书,没人再去做这些训练,教师的基本功退化。

问题五:课堂活动华而不实形式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课堂活动放在优先考虑的重要地位,这并无不当。但如果片面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那么设计的活动环节往往是形式化的,它们所能营造的只能是华而不实的表面效果,而无思维发展的实际效益。眼前,课堂活动形式化的局面有愈演愈烈之势,尤其在某些公开教学活动中更是如此。.

如:老师几句话就可以讲清的事物、或学生还没有进行充分的知识准备前,让学生费时费力进行课前准备,然后当众演一段毫不出彩的小品;让学生课前耗费时间精力上网搜寻材料,带到课堂上作展示,这些材料通常是叙述性,而非思考性的,或与教学主题有相当距离;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或背诵大段与教材并无太大关联的英文材料,又没有利用其组织适当的思维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但不给学生充分表述意见的时间和机会……。这种背离了“学生主体”原则的形式化的课堂活动,其共同的特点是:只求“动”,而不求“思”——缺乏探究性——充其量可以起到有限的烘托气氛的效果,而失去的却是宝贵的教学时间和学生思维、实践的机会。

(二)解决新课改问题的措施

一、学理念,见行动,让理念体现在教学行为中

做好新课程改革,理念是先导。教师应认真学习有关课改的文章,把理念吃透,理念指导教学,教学体现理念。在研究教材,设计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时,要时时体现新理念,教学行为与新理念的有机结合是深化新课改的必由之路。教师要系统地而且要透彻地了解新课标,从整体上和宏观上把握教材和课标,只能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的困惑时最终还是在这里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二、提高素养,提升技能,探索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在协调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的关系上,最有发言权的也最终能解决问题的是教师。所以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要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学的过程就是能力培养的过程,如何改变学生的被动状态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用地理思维思考问题的素养,提升使用历史地图和多媒体的技能,积极探索历史知识研究性学习方法,设计一些适当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参与课堂讨论,得出一些结论,获得一些学习方法,掌握学习的技巧,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柏拉图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就能取得最佳效果。因此,从高一开学初,就要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尽可能挖掘有趣的知识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最终获得答案的过程。历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没有创新精神的老师,就很难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必须发生转变。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参与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的多个环节上由封闭走向开放,特别是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努力在广阔的理论背景下理解所遇问题,在反思中教学,在行动中研究。

五、适应教学与考试综合化趋势,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历史课程与考试的综合化趋势是明显的,不管是小综合,还是大综合,综合试卷更加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体现在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强化分析和评价认识能力。综合试卷更突出综合性。试卷不仅体现在组卷设问上,而且还体现在考生回答问题时也要有综合性。不是仅仅停留在分科水平上,而是有分有合,体现在考生的综合意识上。考生须全面、系统地、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把握问题,综合解决问题。综合试卷的答案具有开放性,允许考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作答,有利于考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个性的发展,这很有利于克服长期以来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同时向与学生多交流、多给学生参与讨论机会的“群言堂”转变。

作为一线老师,一方面要不断了解历史学术前沿的信息与成果,更新和加强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时刻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关注国家与人类社会的命运,扩大视野,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六、熟练掌握多媒体信息网络技术,根本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浪潮的迅猛发展,我国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CAI)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十分显著,以电视机、录像机、录音机、投影机和投影幕为内容的“四机一幕”已经普遍进入中小学课堂,很多教师已经掌握了Photoshop, Power Point, Front page, Flash, Authorware等多种工具软件的使用技术,能够自己动手制作教学软件。相当一部分老师还掌握了上网浏览、下载、制作网页等网络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历史教学,这些都为计算机辅助中学历史教学创造了条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调动学生视、听、说及手、脑多种感官,使其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能够“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可使教学效益高: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上,可以达到高标准,因此,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定将成为广大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从而在根本上改变历史课堂“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传统局面,让历史教学走进新时代

八、取得的成果及研究成果价值:

(一)物化性成果

1、 校本教材《青铜峡地方史》编订成功;

2、撰写了“课堂教学观察”活动总结;

3、编辑了《关于新课程环境下历史课堂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的论文集》;

4、撰写了《高考历史教学经验交流》。

5、编辑了《青铜峡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反思集》。

6、撰写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结题报告》。

(二)经验性成果

1、积累了编写校本教材的经验。

2、寻找到了解决课堂教学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3、初步取得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的方法。

4、获得了“课堂观察活动”的经验。

(三)研究成果价值

1、提高了我校历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进一步提高了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3、初步建立起新的课堂评价机制和新的学生评价机制。

九、存在的不足及今后改进的措施:

1、不同班级同学间的交流还不够充分,学生的参与面还不能铺的更广;

2、课题研究的资料还只能在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学生们创新的程度还不够深入,这些还有待于以后更进一步去探索。

3教师的理论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一些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认识不够深刻,在研究方法方面还得继续学习;

5、教学任务繁重,很难全身心地投入课题中。

(二)今后改进的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

2、密切与学生间的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提高科研水平,增强科研意识。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课程改革的有力推进,追求有效课堂教学已成为课程改革的关键,这给我们的研究提供大量的素材和有力支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一如既往,继续努力,为青铜峡市高级中学的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2009、9

推荐访问:新课程 过程中 应对策略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