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室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3-08-08 13:50:09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董铮 徐德刚 金鑫

摘 要:工作室模式是高等院校实施双创教育的有效方式与实践路径,文中分析了当前工作室存在的问题,从跨学科、引入导师制、加强校内外合作等方面入手,提出构建融入创新教育体系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探索并实践基于工作室模式的专业双创能力培养途径。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促进优化整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通过密切结合教学与创新活动,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教学的多元化和多层次化。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素质和能力,有效解决学生就业、创业的疑难及困惑,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完美对接。

关键词:工作室;
双创教育;
双创能力

Abstract:The studio model is an effective way and practical path for implement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studios,and proposes specific measures and methods for building a system that integrates innovation education from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introducing a mentorship system,and strengthening cooperation within and outside of the school.It also explores and practices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ies based on the studio model.By implementing the above measures,we aim to promote and optimize the achievement of the overall goal of professional talent cultivation.By closely combining teaching and innovative activities,we aim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and achieve diversified and multilevel teaching.Cultivate students" awareness,quality,and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effectively solve the difficulties and confusions of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and achieve a perfect connection between school training and enterprise needs.

Keywords:studio;
innovation educa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一、概述

近年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育模式缺乏实践创新能力与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1]。为提升大学生素质,国家教育部提倡各高校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在课程改革方面,提出需要搭建创新实践平台与实践基地,改变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专业化而导致的适应社会应变能力差等不足。工作室是以项目为有效载体和平台,将各专业、各学院之间的界限打破,依托各个学科的有效知识,以学生参与为主导,专业教师指导为引领,应用各门专业技术为核心目的模式。工作室模式也是通过教学与创新活动的有机与有序组合,由学生和教师打造实现综合专业技术项目平台的有效手段和工具。

工作室模式建设最初源于艺术类学科,以通过工作室教学平台对艺术类学生的专业能力、创作能力进行培养[2]。后来逐渐演变为融合不同特长、不同专业的学生,结合相关理论教学与实践,构建起了完备的教学实验实践体系,从而实现教学的多层次化及各学科、各专业有效“沟通”的途径。工作室既可以作为某些教师发挥特长的工作场所,也可以为学生个性化、特长化发展的舞台、创新实践和专业实训的平台。工作室创立的目的就是将大多数学生想象力和创新力充分释放出来,进行“头脑风暴”。工作室通过借助企业研发机构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通过“真设备操控、真项目开发、真环境育人”的“三真”教学,完成生产性内容、技能培育项目,从而逐步实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持续更新,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有效递进。在工作室把学习变为工作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快适应日后的工作岗位,实现与学生知识、能力与创业的有效衔接。

但目前创新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融合实践有待提高

專业教育与创新教育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教育是给予学生更多大胆“练习”,进行某些特长“展示”。只有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发挥自身想象,拓展自身发展的空间,拓展学习应变能力,将专业教育进行深度“消化”。专业教育要求学生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一定工程认知能力,理解学科与专业间的关系。而目前上述两种教育实践实际上是在各自领域进行活动的展开。各系院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实践实验知识教学交替、专业认知实习和相关训练;
创新教育则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其开展的实际效果不突出,与专业融合程度不密切。

(二)创新实践项目案例范例稀缺、创新乏力

虽然有的创新项目来自企业,但鉴于学校研发水平及公司内部条件所限,导致创新实践项目与实际素质能力培养相关度不是太密切,并且由于企业部分工艺、产品的保密原因,导致学生参与度往往不够,参与人数往往也相对较少。

(三)学生缺乏项目管理方面的训练

团队人员在承担相关企业项目时,虽然都上过《团队激励与沟通》等相关课程,但往往基于课本理论知识,其业务能力及经验在于教师日常工作中的经验。在项目进展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关键的角色,学生囿于各种原因,往往项目研发中并不能积极参与,在团队管理、维护工程方面无法得到长足发展。导致学生参加工作,面临真实项目时,往往无从下手,而工作室模式较好地弥补了上述不足,工作室模式体现的是“学中做,做中学”的教育理论,是当前高校实施双创教育创新创业的现实路径与有效方式,在教学方式上,以项目式、开放式、互动式教学为主[3]。工作室的建立绝不是简单的“理论课程+实训”的简单堆砌,而是成为地方院校开展技术开发、创新创业引导,成为在校学生开展产教融合、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基地”,成为各类企业人才与各专业骨干教师相互切磋、共同“较量”的场所。工作室模式可以参考企业的生产流程、规章制度等具有与企业类似的信息制度建设。通过有效监督,并积极利用学校资源激励学生,增强其团结力,将集体荣誉深入人心。要深刻意识到创新创业精神贵在平时,在生活、学习乃至将来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有独立思考的自我和集体意识。双创整个过程主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使创新创业项目导向教学,同时学生在工作室中所完成的项目来源于企业,来源于实际需求,其最终成果需要在社会接受检验。通过这种过程,学生又能了解到更多最新政策和知识,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将相关创新创业意识转化为创业实践动力,其创业成功率也会大大提高。

二、构建融入创新教育的工作室体系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成绩显著,但也面临挑战,地方高等院校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学校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当今提倡办学目标和发展特色教育,各类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价值追求,而工作室模式是为切实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有利场所。构建工作室模式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设计与开发的有机融合体系,构建基于工作室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有利于学校的创新与发展。

三、具体措施

(一)引导跨学科学习,开展跨专业培训与合作

结合物联网等相关专业主干课程,引导学生跨学科自主学习,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4],培养具备工程项目的系统集成能力、应用软件设计和开发能力,能够从事物联网相关分析、处理、服务、开发、系统集成与维护等工作。以物联网专业为“切入点”(物联网专业本身就融合了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物理学、软件工程等不同专业的专业背景和特点),通过工作室,将物联网与其他多个专业的学生在项目合作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提升跨专业合作能力、跨学科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针对行业企业的某些弊端,如无法建立长期、深入的合作关系,难以形成长效运行机制等现象,我院成立了湖文创新工作室。依托工作室,邀请物理与电子工程、汽车与交通工程等院知名教师担任导师,与我院教师共同指导学生。

(二)引入导师制,促进学生高质量发展

导师制下,导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5]。学生自主在工作室学习,导师在思想及学业上加以引导,同时可以带领学生参与到自身科研项目中,并通过项目历练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也为学生今后就业升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高质量发展。工作室创立之初,设立前端组、服务端组、移动端组、数据分析组、人工智能组、传媒组六个兴趣小组。项目组之间打破专业界限,形成“项目组+工作室+专业群小组”项目式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督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积极拓宽校外资源,充分升级校内资源

在现有经费紧张,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工作室如何生存成为最现实的问题。在工作室建设时,除必要的基础技能设施可以自身建设外,已完成的以往项目案例进行归类、深化和总结,做成案例库对外“打包”,形成“广告”效应,引导“有实力”“有爱心”企业建设。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新型教育模式,适当地引入社会性课题,企业项目联系负责人提供实际真实的项目给学生进行训练及实践,并指派有实践工作经验的资深技术人员对项目的实施进行指导,让学生更好地从高校过渡到社会,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引入技术学习模式

在工作室教学中将理论与地方经济密切结合,采用技术学习模式指导人才培养。工作室建立的目的就是需要将实际案例放到实践中。其技术学习模式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技术学习模式流程图

通过这种模式,弥补理论知识无法指导实践的弊端,从而启发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的教育理念。通过这种模式,使学生从单一项目到复杂项目的有效实施得以完成和升华,从而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多交叉的工作实践中,实现了项目融入教学方案的实施。

(五)注重工作室队伍建设,提升团队服务能力

依照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2020年《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精神,我校根据地方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与汽车、机械、电子信息、医疗等相關企业进行产、教、研深度融合、校企合作。以工作室为引领积极引导学生,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企业及管理部门学习和实践,参与更多的项目研究,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以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六)注重工作室队伍建设,提升团队服务能力

高等教育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工作室的兼职教师由于自身条件、个人知识能力结构、教学时间的限制,而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还不能完全取代学校专任教师的职责,这都需要上述两者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工作室按照企业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同时也促进教师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提升教师的专业开发能力,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校企双方实现合作共赢。

(七)渐进式创新教育项目体系

实践项目是实验室运作的有效载体,通过渐进式项目体系,引导学生提高自身创新素质。为此积极推进“项目驱动、分层递进”的模式[6],其具体教学体系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渐进式创新教育项目体系模式

其中综合实训是针对各门专业课实践的有效补充,由导师根据各专业特色布置相应的项目需求,引导学生综合所学的专业知识来解决问题,之后通过引进企业实际项目,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在项目中的应用,同时不仅需要考虑项目本身,也要考虑市场的相关需求。第三阶段就是学生自身通过独立承接一定报酬的技术服务类项目,慢慢引导学生自身创新创业。

(八)实施有效的考核机制

工作室模式是高等学校与企业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工作室人才协同培养模式能够在企业发展中不断发挥作用。通过专业技能强化训练,对工作室承接的项目进行指导和培养。为了有效提升工作室人才培养的创新能力,为校企发展、人才协同培养方面提供新动能,需要制定有效的考核及奖惩激励机制。学校教师、企业对人才协同培养的过程、目标等进行严格的考核和评价。对培养模式和成果不满意的,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从而提升该模式的有效性及合理性,不断完善奖惩制度,深化校企融合,实现三方评价、互利共赢。

结语

结合院校的办学特色与文化特色,依靠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特色和优势,积极实施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于工作室模式的创新实践教育培养模式已在我院运行6年有余,使其形成一套系统化、特色化、稳定化的工作室体系,从而促进创新教育课外资源优化,促进优化整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通过密切结合教学与创新活动,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教学的多元化和多层次化。通过“真实项目、真正使用”,通过工作室完成了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培养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素质和能力,有效解决了学生就业、创业的疑难及困惑,为今后实现了更快更好的工作岗位需求。

基于工作室的学生双创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实了地方院校服务地方的社会功能,实践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近年来,工作室在科技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工作室师生共获批省部级项目3项,市厅级项目8项,发表论文20余篇,指导学生获得各种学科竞赛奖项10余项,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5项,承接社会服务10余项。推荐多名学生赴影视公司、实力企业实习就业。

参考文献:

[1]王康.基于“工作室”的图情专硕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9.

[2]]赵银培.基于工作室模式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0(20):129130.

[3]邱丙中,刘晓丽,聂爱玲.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J].印刷杂志,2018(01):5456.

[4]隋丽娜,蔡永华,于万国,等.基于工作室模式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21(06):231232.

[5]张俊,谢发之.本科教育专业导师制引入与改进[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4(03):153155.

[6]董铮,张其林,宁彬,等.以应用为目的单片机实验教学改革[J].计算机时代,2016(09):8688.

基金项目:湖北文理学院2022年度“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专项项目(编号CX2022008)

作者简介:董铮(1980— ),男,汉族,湖北襄阳人,硕士,副高,研究方向:创新教育。

猜你喜欢双创教育工作室导师制下的药学本科双创教育实践与思考科技创新导报(2016年36期)2017-04-20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问题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年8期)2017-04-10基于双创教育的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探讨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年1期)2017-03-27以面向市场视角观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工程(2017年7期)2017-03-17社区教育促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大学教育(2016年12期)2017-01-03互联网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新模式研究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11期)2016-12-12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年24期)2016-11-14地方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究现代装饰·理论(2016年8期)2016-10-17以工作室为平台的校企合作模式与探索科技视界(2015年25期)2015-09-01“双化”视角下培养高职双创型护理人才的思考与实践职业教育研究(2014年5期)2014-07-16

推荐访问:工作室 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