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盲盒文化的外卖食品健康方案设计规划

时间:2023-09-23 09:40:3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当科技全面渗透到社会生活之中,新的文化形态就诞生了。大数据文化、支付宝文化、快餐文化、IP文化等都是信息流通加快产生的新型互联网文化。这其中还有盲盒文化。随着潮玩文化和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发展,盲盒市场越来越火爆,已经发展到“万物皆可盲盒”的程度。潮玩盲盒、文创盲盒、文具盲盒、零食盲盒……各类盲盒产品层出不穷,深受年轻消费者的喜爱。盲盒是顺应时代发展、文化变迁、消费升级的产物,但其风靡的背后也存在市场的不理智、不规范行为。所以合理利用其形式,在适合的领域为特定的人群提供服务,才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盲盒的起源和发展

“盲盒”的概念最早来源于日本明治末期的福袋,1990年初以集卡的形式被引入我国。2012年前后,随着潮流文化的兴起,商家将潮玩IP手办与福袋这种购买方式相融合,“盲盒”概念应运而生。[1]2016年泡泡玛特大规模推广“盲盒”产品,随之许多行业都尝试以盲盒形式来促进销售。这让“盲盒”营销渐渐风靡。据统计,2019年我国盲盒行业市场规模为74亿元,2020年已超过百亿元。[2]而未来五年,中国盲盒行业还将迎来高速增长期。

(二)盲盒文化风靡的原因

盲盒俨然成为现代年轻人必不可少的消费品和社交工具。这个群体的精神追求和物质载体组成了盲盒文化。其内涵是消费者对不确定和未知抱有好奇心,想去探索和发掘的精神,以及盲盒里无数“未知”的物质形象。盲盒文化的流行吸引了无数消费者,造就了盲盒经济的火爆。而其风靡的原因是消费心理和营销模式的作用。

1.消费心理

有人评说,盲盒是一则现代人的精神性消费寓言。在这则寓言里,人类的收藏欲和赌博心不仅不会缺席,甚至还在愈演愈烈。这是盲盒经济火爆的心理原因。

(1)好奇心的驱动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盲盒把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变成一种未知的惊喜,利用人类对未知的好奇和期待,形成一种“情绪营销”。装在这个盒子里看不到的“未知”,让消费者想象、猜测和期待,并且不断地刺激消费者购买,以从中获取更多的愉悦感。

(2)不满足的消费心理

好奇心驱使消费者购买盲盒,而得到后的心理却是“不满足”的。这是两个不满足的层次。第一种“不满足”是“狄德罗效应”[3](由法国哲学家丹尼斯·狄德罗提出)的体现,即没有得到时心态很平稳,而得到了之后却越来越不满足,或产生瞬间的失落感,急需找到下一个期待点。盲盒销售就是利用这个心理,通过不断更新产品系列,让消费者“集”的速度赶不上“上新”的速度,从而持续追买。第二种“不满足”是盲盒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在没打开盲盒之前,消费者并不知道盒子里面是什么——可能是他(她)期待的那个,也可能不是。如果是期待的那个,之后的不满足就是“狄德罗效应”。如若不是,就是第二种欲望得不到满足的心理。

(3)选择困难症

从心理学角度看,选择困难症是一种心理障碍,即面对选择时无所适从,在有多个选项时会更加恐慌,甚至产生恐惧心理。现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少现代人多多少少都有选择困难症。而盲盒正好为选择困难症人群解决了困难——他们把决定权交给了“运气”。这种“无脑化”的方式减少了思考、选择的时间,消费者从中体验到的是纯粹的购物和情绪的释放。

(4)精神慰藉

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现代人心理上带来了各种不安和缺失。当代年轻人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试图寻求一种可以让自己宣泄和释放的减压方式,于是盲盒成为一大部分年轻人的精神慰藉。经济上年轻人可以自由地消费它,但这种消费更多的是为情绪价值买单。泡泡玛特联创人曾总结盲盒的三点特征——没有世界观、没有价值观、艺术性不强。[4]这些特性让消费者没有认知负担地自由赋予盲盒各种情感价值,从而获得情感满足。

(5)社交工具

盲盒是随着潮玩文化的发展而衍生出来的产品,在潮流年轻人中形成了一个圈层,一个对时尚、潮流、前卫、游戏等有着独特理解的圈层。盲盒成为他们的社交工具。他们志同道合,对盲盒的情感联结了他们的人际关系。而慢慢地,这种交流工具开始从盲盒圈层中心向外蔓延,变成时尚、流行的代表;
更多的年轻人希望通过购买盲盒得到社会认同,似乎购买盲盒已经变成现代人的一种象征、一种语言、一种交流工具。

2.盲盒的营销手段

盲盒从本质上来说契合了当代年轻人的消费精神,因而成为年轻人慰藉自己又与外界沟通的工具。各大商家正是看到了盲盒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所以不断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来获取更大的商业收益。

(1)IP系列赋予盲盒竞争力

互联网时代最具特色的是IP文化的兴起,可以说它是互联网经济的一大基石。实际上,它是一种更为先进、更具想象空间的经营方式。它具有打破产业界限的能力,能够使内容成为一个跨行业的流动资源。[5]盲盒经济的背后其实就是IP文化。IP文化的内容本身吸引了大批消费者为之疯狂,形成了以“粉丝”为核心圈层的消费群体。盲盒是潮玩IP变现的重要载体。IP粉丝群体让盲盒具有消费黏性。而盲盒的“未知”方式,也让“粉丝”群体追逐和喜爱,并影响更多的人去体验盲盒销售模式。2020年国内第一大盲盒品牌泡泡玛特盲盒卖出16亿元,其中有4.5亿元是来自最受欢迎的形象Molly这个IP。[6]泡泡玛特还和多个知名IP合作,如Hello Kitty、蛋黄哥、米奇米妮、发呆哪吒等等。由此可见,IP赋予了盲盒强大的生命力,也是巨大商业利益的来源。

(2)增加成瘾性

“好奇”和“赌徒”心理使消费者上瘾于盲盒。商家抓住这种消费心理,不断推陈出新和设置饥饿营销,推动消费者对盲盒的追购。他们限制盲盒一个系列推出的数量,设置隐藏款和特别款——以此为噱头,让“粉丝”群体乐此不疲。不仅如此,盲盒的趣味性销售方式也越来越多。例如,根据不同的主题设置不同的开盒方式。河南博物馆推出的“考古盲盒”,消费者需要使用洛阳铲进行开盒。趣味性的购物体验使消费者愿意承受远高于产品本身价值的溢价,可见精神层面的消费快感更能增加消费黏性。

(3)全渠道销售

增加销售最好的方式就是全面布局销售渠道,增加曝光度。例如泡泡玛特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线上在各大电商平台铺设泡泡玛特旗舰店,线下采用“自营门店+快闪店+无人贩卖机”的形式,全方位包围人们的生活。盲盒产品随处可见,无疑增加了产品的曝光度,进一步促进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三)盲盒市场的问题与机会

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盲盒是“Z世代”消费升级的产物,也是国内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7]盲盒符合年轻人的“情绪价值观”,是精神的慰藉和犒赏,是社交圈层的货币。盲盒经济的火爆吸引各大商家纷纷加入其中,各种盲盒形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万物皆可盲盒”的背后已是乱象丛生,出现了过度营销、虚假宣传、产品质量难以保障等问题,更有对社会道德底线和法律的挑战(如宠物盲盒事件)。这些变质的盲盒现象带出了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盲盒经济要想良性、持久地发展,唯有政策上加强市场监管治理,消费者理性看待盲盒,商家规范经营,盲盒产品本身质量过关,不虚假、过度营销。更可利用设计手段,以服务设计为理念,以用户体验为目的,创新盲盒新玩法,将盲盒形式与适合的领域相结合,打造全方位的服务,助其回归健康常态。

盲盒文化与食品外卖相结合,是当下颇有开发潜力的一个领域,值得深入研究。

(一)我国外卖行业的发展历程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手机支付的兴起使线上外卖市场开始真正爆发。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外卖”这种形式就已经出现。根据《东京梦华录》里的记载,那时的人们会从饭店买现成的饭菜带回家吃。这种打包形式或是最早的外卖。到近现代,随着科技文明的发展,经历了电话订购外卖、互联网订购外卖;
之后又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移动端应用程序和手机支付被社会普遍接受和使用。2014年,实现了线上订购、交易闭环、线下配送、完成交易,为用户提供从需求发起到商品验收的一体化服务。线上订餐、线下配送的方式就是人们普遍理解的“外卖”。中国外卖行业营业额从2015年的1348亿元攀升到2019年的2845.5亿元。2020年,中国餐饮业因疫情而遭遇寒冬,但外卖市场规模却同比增长15%。[8]如今,点外卖、吃外卖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常态”。它为快速生活节奏下的人们解决了吃饭、休闲、娱乐等问题,同时给消费者带来了便利、高效、愉悦、自由选择的消费体验。

(二)现代人“外卖生活”的问题

现代人热衷于外卖生活。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4岁及以下用户,“美团外卖”占比52.59%,“饿了么”占比65.27%。[9]外卖因其方便、快捷而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现代一部分人生活的懒人模式——懒得做饭、懒得出门。而“懒人经济”下的外卖生活已经产生了一些健康、社交问题。据调查,在吃外卖的年轻人中,超七成的人对高脂、高糖等外卖食品来者不拒,有近一半的人每周叫外卖超过3次。社会学专家也表示,外卖成为“宅男宅女”的依赖,“足不出户”让“宅人”们没有社交机会,让“社恐(社交恐惧)患者”的症状加重。这是目前以吃外卖为主的消费群体面临的主要问题。所以,为消费者规划健康、营养的外卖食品是外卖行业的长久发展之道。

时下,盲盒是“Z世代”的消费形式,吃外卖是年轻人的主流餐饮模式——它们都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但年轻人也因此面临着健康和社交方面的问题。而盲盒“未知”的新奇性对广大年轻群体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因此我们可以将外卖和盲盒进行结合,合理利用盲盒的“盲抽”形式,以盲盒的消费吸引力推动健康外卖的销售,规划出一个可以解决饮食健康问题的设计方案。

这一课题以在校大学生为用户群体。

前期进行用户调研,分析用户需求,产出创意方案。然后,以服务设计可视化流程来细化方案,模拟出视觉效果,落实流程中的每一个交互环节。最终,完成一套以软端应用系统结合线下实体端的一体化设计。

(一)用户需求分析

课题针对19~24岁大学生群体,围绕对外卖和盲盒的认识,以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法展开调研。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图1)120份。

图1 调查问卷内容

经过调研,得出以下数据:

1.50%以上的用户订购外卖频率为平均一周4次,订午餐的占86.67%,订晚餐的占73.33%,订饮品的占63.33%。由此可见用户群体使用外卖的高频次。

2.用户群体大多会选择汉堡、披萨、烧烤、麻辣烫等快餐,选择健康饮食的人少之又少。由此可见年轻人多数已经形成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故倡导并提供健康饮食势在必行。

3.30%的用户总是不知道吃什么。经常会遇到不知道吃什么的占43.33%,偶尔会不知道吃什么的占26.67%,从来没有遇到不知道吃什么的为0%。由此可见,不知道吃什么的问题逐渐成为每日的订餐问题。

4.86%的用户了解并购买过盲盒,同时有70%的人喜欢盲盒的惊喜感与未知感,30%的人有收藏盲盒的喜好,更有盲盒爱好者将宿舍桌子布置成盲盒的展示柜。由此可见盲盒在年轻人群体中具有很多受众。

5.50%的用户喜爱盲盒的未知感。30%的用户认为不少盲盒的惊喜感不强,应该增加盲盒的新玩法,使其更具吸引力。20%的用户认为很多盲盒的未知感很弱,已不具备新鲜感。由此可见盲盒亟须更新产品新玩法以提升消费体验并吸引用户。

6.30%的用户对盲盒的不满意次数在5~10次,40%的用户不满意次数是3~5次,30%的用户不满意次数是2~3次。由此可见盲盒在年轻人群体中的消费黏度很高。

图2 调查问卷可视化数据

对10名目标用户进行深度访谈,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订外卖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长期在学校食堂就餐,久之觉得饭菜单调无味,而外卖餐品丰富多样;
二是食堂用餐时间集中,人多,需要排队,而外卖送餐上门;
三是舍友、同学拼单,优惠多多。

2.关于“不知道吃什么的问题”,有的是因为在食堂吃饭太久了,失去了新鲜感,无法选择;
有的是因为懒得想;
有的是确实有选择困难症。

3.大多数大学生是注重身体健康的,但在饮食方面却抵挡不住外卖食品丰富多样的诱惑。

4.大多数女大学生希望通过饮食提升健康,控制体重,达到瘦身目的。

5.喜爱盲盒的大学生,不仅享受抽盲盒的快感、喜爱收藏带来的成就感,还热衷于通过盲盒结识新朋友。为了购买盲盒,他们甚至可以少买衣服、化妆品、餐饮等。

6.绝大多数大学生愿意尝试新鲜事物,甚至可以忽略成本来体验新奇,以获取内心的愉悦。他们愿意在好吃好玩的“形式”下改变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

通过用户调研了解了大学生点外卖的频次、饮食类型和原因,以及对盲盒的消费态度,并从中发掘到非常重要的两点信息:第一,大学生很多时候苦恼于吃什么;
第二,多数大学生是注重身体健康的,但却“管不住嘴”。而调研最大的惊喜是用户提出了饮食和瘦身的关系,这为课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创意角度。课题核心要解决的是大学生吃什么和如何吃得营养健康的问题。如果把吃什么和健康、瘦身结合起来,将会是产品的一大卖点,必然会提升产品的消费黏度。

(二)作品设计定义

用户需求分析为设计指出了方向:第一,充分利用年轻人对盲盒的喜爱,以盲盒的吸引力来抵消高油脂等不健康食品的诱惑;
第二,从健康瘦身的角度设置食物类型,以内容本身吸引用户;
第三,数据端要为用户提供跟踪服务,以保证良好的消费体验。因此,作品取名为“吃盲”,主要目的是为在校大学生群体解决吃外卖的健康饮食问题。产品设计充分应用盲盒的“盲”抽机制,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从趣味性和交互性上提升盲盒的未知性和新鲜感,从形式上增强消费体验,并发挥盲盒后期的收藏、交流功能,以增加消费黏度,提升用户体验。食物类型是健康、营养和可以起到瘦身作用的膳食搭配,从内容上牢牢抓住用户,提升用户黏度,并跟踪推送用户健康报告,为用户随时提供饮食建议,潜移默化地改变用户的饮食结构,帮助用户实现健康饮食。

(三)作品创意策划

作品分成软端应用程序和实体端盲盒两部分。软端的线上交互系统有订餐、数据监测、健康报告和群体交流几个主要功能。订餐是其首要功能。应用盲盒的“盲抽”方式,利用消费者对“未知”的好奇,吸引他们来购买食物。这里,盲抽的模式设置成随机抽盲和自选模式两种。随机抽盲是通过移动端独有的“摇一摇”功能来完成,完全是由系统随机推送食物给用户。而自选模式是为补充随机模式而设置的一种在可控范围内自主选择食物类型的模式。在“我的—设置”中设定自己喜欢的食物或者忌口,后台可以在健康和用户喜好之间平衡出一个满意程度最高的配餐方案。这一方面是为了让使用者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为了方便用户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通过数据监测随时调整饮食结构、改换食品类型。

《吃盲》的选餐方式虽然是“盲抽”,但食物的种类和搭配是从健康和瘦身的角度出发的。如今“越吃越瘦”是最流行的瘦身方式,即既吃得健康又能完美瘦身。这一点成为作品在内容上吸引用户的最大亮点。作品参考中国临床营养网的配餐原则(表1)来设置食品搭配,以肉、蛋、奶和蔬菜为主,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五谷杂粮等粗粮与精粮搭配,少油少盐。早餐以主食、蛋白质、果蔬、坚果和牛奶等进行多样化搭配。午餐食材选择上与早餐大致相同,只是在食物制作方式上更加多样化,以健康油加工食物来增加有益脂肪。[10]晚餐减少碳水摄入,多配置蔬菜和肉蛋类,拒绝高糖水果。作品以此为营养膳食的配餐原则来设计食谱。每份早餐、午餐和晚餐以三到四个品种搭配。例如,早餐是全麦面包、一杯牛奶、一个鸡蛋、少量坚果或香蕉等水果,午餐是炒蔬菜、煎牛肉、玉米饭,晚餐是凉拌蔬菜、炒鸡肉和米饭。这样的饮食搭配既健康又可减少体脂。系统会将用户每天、每周和每月的饮食状态进行数据分析,推送健康分析报告,并以此为依据来调整“盲抽”和自选食品类型,以半强制性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和调整用户的膳食营养。

表1 中国临床营养网的配餐表

作品软端的选餐系统以7个不同餐种来设置功能标签,分别是早餐要吃好的“好好”,午餐要吃饱的“饱饱”,晚餐要吃少的“少少”,每天要喝水的“水水”,以及搭配辅助营养的“甜点”“零嘴”和“水果”(图3)。用户进入这些餐种类型,通过“摇一摇”来获取一份食物“盲盒”。而下一周的菜谱也会根据用户之前的饮食类型和健康报告进行调换。

图3 作品结构框架

而线下设计了精美的实物盲盒,每次和食物一起配送给用户,让用户不仅有对“未知食物”的惊喜,还有拆实物盲盒的惊喜体验。实物盲盒设计成小餐具的部件,例如筷子、勺子、叉子的一部分。部件之间如同乐高玩具一样拼插组合,集齐了就能拼成完整的餐具,可循环使用,非常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当用户的实物盲盒拼成实物,只要上传实物照片,即可得到一张使用特权券,拥有一次指定食物的权利。这个过程是通过收藏、积攒实物盲盒来吸引用户不断使用产品,增强产品黏度,延长产品使用周期,从而达到改善用户饮食结构的设计目的。

软端“晒盒”版块,是使用群体交流使用心得,以及进行实物盲盒展示、易物的空间。例如用户如果得到的是同一个餐具部件,就可以在这里发布交换信息而与有需求的盒友进行交换。

(四)作品信息流程和用户体验地图

服务设计为设计研究提供的是将设计流程可视化,通过视觉化交互过程中每一个触点的行为、用户体验来量化用户需求、发掘用户痛点、评估设计的合理性。《吃盲》软端的信息流程图(图4)将产品的使用过程进行了流程化,清晰展现了产品的交互逻辑。用户体验地图(图5)模拟了产品的使用过程和用户的心理体验,以波段峰值展现出每个行为对应的满意度。可以看出,用户收到外卖盲盒时,情绪达到了最高值。这是设计执行前对用户体验的评估和测试。

图4 作品信息流程图

图5 作品用户体验地图

(一)作品软端视觉设计

视觉设计是产品与用户交互最直接的接口,也是传递主题气氛的首要窗口。作品《吃盲》软端采用较为鲜活的色彩,搭配拟人化的食物元素形象设计,给人以轻松、愉悦的视觉感受。主界面设计采用一个小商铺的卡通形象、可爱的果蔬主食形象和小商铺中的“盲盒”形象,视觉表达与主题内容契合(图6)。界面中以“无所谓”和“有所谓”来对应随机抽盲和自选模式。界面下方设有“健康”“晒盒”和“我的”三个版块按钮。整体设计简洁明快。作品图标(图7)由“吃盲”两字变形而来,将“吃”字左边的“口”变为一个嘴巴张开的样子,“盲”字下面的“目”变为碗和舌头,与食物紧密联系起来。整套作品界面设计贯穿使用食物形象元素,色彩随着版块内容的改变而有所变化,但都是从内容出发,与版块主体形象、色彩感觉保持一致。

图6 作品主界面设计

图7 作品图标设计

(二)作品交互设计

作品交互设计最大的特点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体现盲盒“未知”的交互乐趣。软端利用重力感应技术的功能表现“摇一摇”来模拟盲盒的“盲抽”过程。点击“无所谓”按钮,晃动手机2秒以上,界面中的房子随之晃动,几秒之后界面中弹出一个外卖盒子——这就是此次随机模式抽取的盲盒外卖。整个过程给用户一种仿佛在线下抽盲盒的真实感,使作品具有交互趣味性(图8)。而“有所谓”对应的是自选模式,抽取方式还是“摇一摇”功能,只是其膳食搭配是系统过滤掉用户忌口的食物,在用户喜好和健康之间平衡出的一套方案。线下搭配盲盒外卖的实物盲盒是一些餐具的小部件。从用户体验角度来说,这是双重惊喜——除了盲盒吃食的惊喜,还有开小餐具盲盒的惊喜。而当用户重复得到同一件零部件时,可以通过软端“晒盒”版块去交换零部件。用户集齐这些部件就可以拼合成一个完整的小餐具。用户将“小餐具”照片上传软端上“晒盒”,则会得到一张作为对用户这段时间坚持健康饮食进行鼓励的特权券。凭着这张特权券,用户就可以任意指定一款食物。作品充分发挥数字端特点,线上模拟抽盲行为,又与线下行为相结合,完成交流、展示、易物的功能。这是作品发挥的社交功能。当代吃外卖的大学生群体,“越来越宅”的社交障碍问题正在凸显。作品的“晒盒”功能让“吃盲”群体交流起来。“易物”让他们走出去,用实际的交换行为改进社交能力。

图8 作品“摇一摇”交互设计

“健康”版块交互行为较为简单,但行为之后的界面动效非常有趣。作品对于每日、每周和每月的健康数据以信息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图9)。而对应其结果所跳出的健康小建议是一只装在盒子里的可爱的卡通小猪以生动的调侃语气提醒用户“需要注意”,或者鼓励用户“继续保持”。这个小盒子还会根据健康程度摇摆舞动:标准时,小猪就一弹一弹跳个舞;
不达标时,小猪就赶紧上秤来吓得瑟瑟发抖(图10)。

图9 “健康”版块的信息可视化界面

图10 “健康小建议”界面设计

(三)实体端盲盒设计

作品实体端设计分为两部分:外卖食品的外包装设计(图11)和小餐具的盲盒设计(图12)。外卖食品的盒子循环使用,不提供给用户,只提供用户从中取出外卖,以践行环保理念。盲盒收集品则是一些小餐具部件设计,通过每次外卖餐品附送给用户。用户收集齐后可以拼成一个完整的小餐具,方便携带,循环使用,也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盲盒集品还有一些小杯垫、立牌设计等(图13),其形象从软端视觉设计元素中提取。而这些都可以上传到软端“晒盒”版块中进行展示、交流和易物(图14)。

图11 外卖食品的外包装设计

图12 小餐具的盲盒设计

图13 小杯垫、立牌设计

图14 软端“晒盒”版块界面

21世纪的年轻人正在享受万物互联的快捷和便利。而这些变迁从来都不是中立的——它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催化下的快餐文化已经反映出一些弊端,如盲盒和外卖行业所反映的问题。外卖为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让一些无节制的消费者面临健康和社交的问题。盲盒是“Z世代”的精神消费品,是适合年轻人心理特点和心理预期的新奇消费形式。但盲盒暴利催化下的不恰当应用也严重影响了消费秩序。设计是可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本次课题研究就是想通过严谨的设计流程寻找盲盒和外卖的契合点,利用盲盒的消费吸引力为在校大学生群体解决吃外卖食物带来的健康饮食问题。本课题规划了一套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设计方案:线上具有订餐、健康监测、群体交流的功能,以移动端特有的“摇一摇”交互方式模拟线下抽盲盒的方式,再结合线下收集实体盲盒的形式来提升消费黏度,并从食谱内容上将健康与瘦身联系起来,牢牢吸引住用户,以半强制性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和调整用户的膳食营养,改变饮食结构,解决健康饮食问题。同时,设计方案也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社交空间,帮助他们提升交流能力,减少社交恐惧。

猜你喜欢盲盒用户设计盲盒,玩的就是心跳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盲盒拆出的众生相课堂内外(高中版)(2020年2期)2020-05-13Cлово месяца中国(俄文)(2019年12期)2019-12-31“盲盒”,盲在何处?玩具世界(2019年5期)2019-11-25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艺术启蒙(2018年7期)2018-08-23设计秀海峡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有种设计叫而专Coco薇(2017年5期)2017-06-05关注用户商用汽车(2016年11期)2016-12-19关注用户商用汽车(2016年6期)2016-06-29关注用户商用汽车(2016年4期)2016-05-09

推荐访问:方案设计 外卖 规划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