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创新模式探索

时间:2023-09-30 16:30:1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潘志颖

数字化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思政教育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对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尤其是网络上潜藏的各种不良信息,极易对学生的价值认知和思想状况造成影响,进一步增加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手段的拓展,也使高校思政教育形式更加灵活,不断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为改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与方法,更好地创新思政教育和课程思政建设,成为高校思政工作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由李振委、景熹所著的《新媒体传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途径创新》一书,围绕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和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变化,从思政教育队伍建设、思政教育载体建设、思政教育模式创新等角度出发,对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进行了深刻思考,也为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本书共包含八章内容。首先,作者结合新媒体传播理论,对新媒体传播的特点,以及近年来我国新媒体传播的发展趋势与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为进一步探讨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作者从大学生思想行为和高校思政教育两个层面,探讨了新媒体技术发展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所产生的影响。总体来看,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以及学习、交往、消费等习惯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这种改变在对传统高校思政教育产生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针对这一问题,作者结合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途径进行了系统梳理。在作者看来,高校思政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和思政教育载体建设,还需要在“大思政课”理念的指导下,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形成育人合力,推动学校、社会、家庭等各界力量相协同,构建立体式的思政教育模式。

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和新媒体素养,打造高素质的思政教师队伍。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高校教师不仅是思政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承担者,同时也是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重要力量。然而,在日常的教学实际中,还有很多教师固守传统,缺乏课程思政意识。由于对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认识不足,往往应付了事,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还会引发学生的抵触心理。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追求更加开放多元,但是在海量的网络信息面前却很容易被不良信息所误导,形成片面的、错误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进一步转变思想,充分认识到新媒体时代课程思政工作的重要意义,主动探索新媒体环境下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需要注意的是在新媒体时代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面对新媒体技术和海量信息的冲击,教师也需要保持不断学习的心态,切实提升自身新媒体应用意识。一方面,课程思政教师要主动变革教育理念,学习新媒体知识,不断提升自己获取、解读和运用新媒体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要及时关注新媒体平台的舆论形势,积极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明辨是非,合理表达意见和看法的能力。另一方面,丰富的新媒体技术也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高校教师要切实提升自己使用各种新媒体技术的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与时俱进,将新媒体技术和传统手段结合起来,打造丰富多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高校来说,还需要探索建立更加完备的教师培训、考核制度。在培训内容上,可以通过长效培训机制,引入更为实用的培训项目,结合线上、线下各种途径,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切实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和新媒体素养。同时,为了更好地激励教师主动提升新媒体素养,学校还可以将新媒体技能纳入教师的日常考核之中,借助一定的激勵手段和长效机制,引导教师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身新媒体使用水平,积极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

除了专职思政教师和课程思政教师外,还可以建立一支以学生朋辈教育为主体的骨干队伍,通过学生朋辈之间的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群体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性与积极性。可以通过搭建平台、设置主题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朋辈之间进行双向交流和探讨,分享感悟、激励进取,进一步拓展高校课程思政的宽度和广度。同时,还可以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特点,通过培养学生新媒体骨干队伍、分类设置朋辈教育主体、培育校园意见领袖等形式,借助学生朋辈在舆论引导方面的优势,在校园内传递正能量,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

加强高校思政教育载体建设,通过新媒体融合等手段创新教育方式。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与教材,不仅拥有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和载体,教学方式也变得更加灵活。与此同时,网络不良信息的泛滥,也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趋利避害,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创新教育方式,提升课程思政亲和力和吸引力,是亟需破解的重要问题。作者认为,在学校层面,需要建立健全高校新媒体教育和技术服务平台。一是要加强校园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主要包括学校思政专题网站、即时交流平台等,可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以及工作等问题,吸引师生共同参与,为高校课程思政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二是要借助新媒体融合技术,进一步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将更多的新媒体展示场景应用于课程思政的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更加丰富的教学媒介形式,推动高校课程思政的多元化发展。三是加强对校园新媒体教育平台内容的监管。可以通过在校园新媒体平台设置合理“议程”等形式,积极引导校园舆论,适当地强化对媒体内容的技术监控和过滤,建立有效的新媒体应急预案。四是可以借助新媒体思维整合传统教育载体。传统思政教育虽然积累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但主要依托于课堂、教材与主题讲座等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比较大的限制。在新媒体时代,可以借助多样化的新媒体技术手段,对原有的传统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真正提升课堂讲授质量。

在传统的高校思政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模式单一,单纯的理论灌输很难激发学生兴趣,也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因此,随着数字化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设备,以及自媒体、公众号等新媒体线上平台,进一步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与内容,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思政教育。例如,通过动漫、短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可以把红色资源、建党精神等教学资源以更为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快速产生共鸣。同时,还可以借助VR等技术,让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更好地感受各种历史场景,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此外,针对大学生强烈的自我表达意愿,还需要注重宣教与互动的结合,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网络不仅是大学生认识世界、接触社会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他们实现自我表达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高度开放的网络空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我表达意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愿意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建立认知。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顺势而为,改变以往宣传教育为主的思政教育模式,在各级各类网络平台中提供更多互动交流的机会,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和表达观点。通过互动与宣教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从而提高他们对学校思政工作的关注度和认同度。

构建立体教育模式,以“大思政课”建设推动学校、社会、家庭、学生相结合。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高校思政教育载体和教学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同时也对高校思政教育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分科教学方式,已经难以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根本任务,这就意味着高校要勇于突破传统模式,借助新媒体融合技术,整合更多育人资源,推动人才的全面发展。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线下现实空间与线上虚拟空间的结合,还要积极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学校、社会、家庭联合的协同模式,以及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通过立体式的思政教育模式,真正形成育人合力。

首先,针对复杂的网络环境,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积极探索建立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学不再局限于线下,同时也要注重线上空间的交互性。因此,高校课程思政要特别注重线下和线上的融合,在鼓励引导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学生立足现实世界,正确理解虚拟世界,有效利用信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培养基本的网络信息辨別能力。其次,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还需要突破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向家庭和更为宽广的社会层面拓展,探索构建全方位的合力机制。只有通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不同力量的结合,全面激活各类社会教育主体,才能营造出更加浓厚的思政教育氛围,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热点问题,正确了解社会、认识世界。也就是说,课程思政不仅要在课堂上讲,还要在社会中感悟,在实践中体验,需要社会各界通力协作,为学生创造更多思政教育场景。

思政教育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教育,学生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对象,也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参与主体。“大思政课”体系建设的最终目的,还是要通过持续性的机制创新,不断提升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主体意识。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整合各类教育主体,为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凝心聚力,还需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和诉求,聚焦社会发展,回应学生关切,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中的被动教育不断向自我教育转变。

作者系南京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学院讲师

本文系2022年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SZ202202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李栋】

猜你喜欢教学方式思政课程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云南化工(2021年6期)2021-12-21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内蒙古教育(2021年20期)2021-03-08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家庭影院技术(2019年11期)2019-12-09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推荐访问:探索 高校 课程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