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

时间:2023-10-13 14:50:4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陈玉荣

摘  要:概念引入、概念形成、概念巩固是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主要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会顺其自然地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教师要重视数学概念教学,将数学运算、数学抽象、几何直观等融入概念引入、概念形成、概念巩固中,使学生在扎实掌握数学概念的同时,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增强学习效果。基于此,文章以概念引入、概念形成、概念巩固三个教学阶段为重点,探讨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核心素养;
概念教学

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受到教师引导,体验多样活动,使用多种方法探究,掌握知识,发展技能,积累活动经验,获得思想方法,由此形成的适应未来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众所周知,数学概念是数学学科的基础内容。所谓数学概念,是对数学研究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在丰富的数学感性认知基础上抽象出的本质的思维方式。数学概念教学过程包括概念引入、概念形成和概念巩固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学生需要积极思考,经历抽象、概括、推理等过程,由此透过现象认知本质,掌握数学概念,同时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基于此,在实施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时,教师要以概念引入、概念形成和概念巩固为立足点,依据具体的数学概念内容,应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经历概念学习过程,一步步地掌握数学概念,同时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一、概念的引入策略

引入概念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个阶段。引入概念的目的是助力学生建构初步认知。在实施概念教学时,教师要使用适宜的方式引入概念,实现教学目标,夯实教学基础。

1. 用生活內容引入概念

数学离不开现实生活。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中都有数学的“踪迹”。在体验生活时,学生逐渐从这些事物中获取丰富的数学感性材料,便于从感性到理性抽象出数学概念,同时发展数感、量感、数据意识等。为此,在数学概念课堂上,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内容引入数学概念,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类、分析,逐步感知同类事物的共同点,为深入探究概念作好准备。

例如,很多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建构了感性认知。基于此,在教学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统称“教材”)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展示法向学生展示熟悉的物体,如长方形的黑板、直尺,正方形的纸板、鼠标垫等。学生自觉迁移生活经验,在脑海中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模型。随后,教师布置具体任务:观察这些物体,试着梳理、总结它们的特点,归纳共性。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认真观察、思考,有所发现,如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4条线段组成。教师据此追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4条线段各自有怎样的特点?学生继续深入观察、思考,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如此,学生顺其自然地走进了概念课堂,同时初步认知了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利于深入探究,掌握概念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进行了数学思维、数学抽象,有利于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2. 用知识联系引入概念

新旧知识之间有密切联系。旧知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在旧知的支撑下,学生会认真思索,解决问题,认识新知内容;
学生会对比、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建构深刻的认知。对此,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新旧知识的联系为立足点引入概念。

例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转化法是探究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之一。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梯形可以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在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后,学生可以对比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发现两者的联系,进而迁移已有认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基于此,在概念课堂上,教师引入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回顾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归纳方法。在学生联想到转化法后,教师鼓励他们将梯形转化为已知图形,对比梯形和已知图形,把握两者关系,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在此过程中,学生关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尤其应用转化思想进行深入探究,掌握数学概念,同时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 用发生发展过程引入概念

发生过程是指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是提炼本质属性的过程,具有动态性、直观性,可以使学生获得形象思维。在形象思维的作用下,学生会建立感性认识,便于深入探究知识。因此,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展示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走进其中,积极探究,顺其自然地引入概念。

例如,在教学教材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将1个苹果作为教具,将其平均分成4份,分别发给4名学生,每名学生手中拿着4份苹果中的1份。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1份是多少。学生在经历概念发生过程时,很容易在脑海中建立如此印象:将1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是[14。] 在如此印象的支撑下,使学生了解“平均分”,就此尝试描述分数的概念,走进数学课堂深处。在此过程中,学生进行空间想象、数学抽象,在初步认知数学概念的同时,发展了数学核心素养。

二、概念的形成策略

概念形成过程是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此环节中,学生会归纳概念、辨析概念,由浅入深地把握概念本质,形成深刻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会进行空间想象、数学推理、数学抽象等,有利于提高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学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探寻概念的形成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会透过直观的现象探寻共性,提炼本质,由此归纳出数学概念。

1. 动手操作,探寻共性

数学教学讲求透过现象看本质,借助个性认识共性。事物之间的共性是学生探究数学本质的基础。要想使学生有效归纳数学概念,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探寻事物之间的共性。

例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圆”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想象圆形,并试着动手绘画。有的学生利用圆形物体描圆形,有的学生利用毛线画圆。教师让学生上台演示不同的画圆的方法。当学生演示用毛线画圆时,教师针对具体的操作过程提出问题:在操作时,为什么要固定毛线的一端?如果不固定一端,会出现什么情况?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尝试不固定毛线的一端来画圆,发现画不出圆形。随后,教师鼓励学生用圆规画圆。此时,一些学生想到用毛线画圆和用圆规画圆的原理一样,固定点和不固定点之间的距离相等,可以画出一个圆形。在学生画圆时,教师巡视课堂,搜集成功和失败作品。接着,教师展示搜集的全部作品,引导学生对比。在对比时,大部分学生发现“一定要固定一个点,并保证固定点和动点之间的距离相等,如此可以画出一个封闭的图形”。基于此,教师发问:固定点是什么?固定点和动点之间的距离又是什么?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操作过程,梳理圆心和半径的概念。教师对组成圆的各部分进行介绍,同时鼓励学生在自己画出的圆形上标注相应的名称。经过一番操作,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圆的共性,如“圆心是圆中固定不变的一点”“半径是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由此掌握数学概念。同时,学生因体验动手、动脑活动,有利于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抽象能力。

2. 动手操作,提炼本质

数学教学注重从现象到本质。数学概念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动手操作是学生从现象深入本质的过程。在学生了解数学概念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继续动手操作,提炼本质。

仍以“圆”这节课为例,在学生了解圓的概念后,教师以“半径和直径的特点”“半径与直径的关系”为立足点,继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提炼本质。以“半径和直径的特点”为例,教师提出要求:试在20秒内尽可能多地画出圆的直径。在竞争意识的驱动下,学生迁移已有认知画出诸多的直径。在20秒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数一数各自画出了多少条直径。在报数后,学生发现直径的数量有很多。也有学生提到:如果时间不停止,我可以画出更多的直径。此时,学生意识到“圆有无数条直径”。基于此,教师提问:如果画圆的半径,可以画出多少条?学生联想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作答:圆的半径是圆的直径的一半,圆中有无数条直径,也就有无数条半径。学生由此了解到直径和半径的特点,掌握圆的本质特征,从而增强对圆的概念的认知。同时,学生在不断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的过程中锻炼了多种能力,发展了数学核心素养。

三、概念的巩固策略

巩固概念是学生增强概念认知的途径。巩固概念的方式有很多,如对比、练习、梳理等。在数学概念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对概念的学习情况,选用适宜的方式引导学生巩固概念。

1. 通过对比巩固概念

对比是学生辨析概念、发现概念之间差异、建构深刻认知的方式。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了诸多的数学概念,很容易产生混淆。对此,教师可以以易混淆的概念为立足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厘清概念之间的差异,使学生增强认知、巩固概念。

例如,在教学教材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时,学生对于体积和容积这两个概念很容易混淆。于是,教师呈现体积和容积的相关案例,如一个保温杯能装500毫升的水,一个保温杯已经装了200毫升的水。学生联想体积和容积的概念,辨析不同的情况。有的学生提到:一个保温杯能装500毫升的水,500毫升是这个保温杯的容积;
一个保温杯已经装了200毫升的水,200毫升是水的体积。基于此,教师引导学生画图,归纳、展现体积和容积概念的差异。在具体事例和几何直观双重作用下,学生对比、发现体积和容积概念的差异——体积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体积,容积是指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如此,学生加深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同时,学生也因此应用概念解决了数学问题,有利于发展数学应用能力。

2. 借助练习巩固概念

练习是学生应用、巩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概念内容设计难度不同的练习题,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应用概念解决问题,切实地掌握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学教材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学生通过多样活动了解了角的概念,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立足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呈现以下练习题。

练习1:图1中的图形哪些是角?在下面的(    )里画“√”。

练习2:观察下面的角,对其进行分类。

直角有:__________。

锐角有:__________。

钝角有:__________。

练习3:在如图3所示的方格纸中以给定的点为顶点,分别画出直角、锐角和钝角。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依据自身情况,自选题目,解答问题。在解答问题时,学生自主地回想角的概念,进行判断、画图,借此巩固了数学概念,同时锻炼了数学应用能力。

总而言之,有效的概念教学离不开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巩固这三个阶段。在体验这三个阶段时,学生既可以扎实掌握数学概念,又可以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对此,在实施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概念引入、概念形成和概念巩固这三个环节作为立足点,结合具体的概念内容,应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抽象、数学推理、数学应用等,借此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数学概念,提高数学概念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叶雪云. 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研究[J]. 华夏教师,2022(2).

[2]苏芹,刘传印.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着力点[J].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刊),2020(12).

猜你喜欢概念教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对初中数学课程概念教学的求真与探微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漫谈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1+1”微群阅读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向着“人”的方向迈进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

推荐访问:素养 小学数学 培养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