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生态批评视域下论阿拉伯石油小说《盐城》

时间:2023-10-13 15:55:40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唐建南 齐卫华

摘要:從后殖民生态批评视角解读沙特作家穆尼夫的作品《盐城》,可以发现该部石油小说通过记录美国的中东石油掠夺史,揭示了西方能源帝国主义给当地带来的生态社会危机。沙漠绿洲的摧毁再现了能源机器入侵阿拉伯田园的暴力,而迅速推进的石油城建设成为沙漠城市化的环境改造噩梦;
美国能源资本与当地统治阶级和新富阶级联合欺压底层民众,导致社会内外矛盾激化,成为社会危机的导火索。透过穆尼夫能源书写中的生态社会危机,可以揭示西方能源帝国主义是导致地方生态社会非正义、危及世界能源未来的重要风险源头。

关键词:石油小说;
《盐城》;
生态社会危机;
能源帝国主义;
生态社会非正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23)03-0027-06

一、引言

沙特作家阿卜杜勒·拉赫曼·穆尼夫(AbdelRahmanMunif)被称作20世纪最伟大且具有较大争议的阿拉伯小说家,他于1984年出版其“石油五部曲”中的第一部——《盐城》(CitiesofSalt),该书记录了美国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中东石油掠夺史。小说一经出版,立即被奉为阿拉伯文学的重要佳作,赛义德(EdwardSaid)认为这是“唯一反映石油、美国和地方寡头政治冲击海湾国家的严肃小说”①;
该书于2004年入选“史上最伟大长篇小说100部”的榜单,是唯一入选的阿拉伯小说[1];
英籍巴基斯坦作家塔里克·阿里(TariqAli)将穆尼夫称为“阿拉伯文学的泰斗”[2]。不过,因为小说中缺乏像堂吉诃德或鲁滨逊这样英雄人物的个体塑造,注重描绘阿拉伯群体,尤其关注底层阶级,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JohnUpdike)认为该书有东施效颦的缺陷,作者“西化不彻底,其作品难以被称之为小说”[3]。另外,《盐城》中由于揭露了美国能源帝国主义与当地政府狼狈为奸、欺压百姓、腐败贪婪的丑陋面目,多年来在沙特一直被列为禁书,在西方也一再受到冷落。

穆尼夫的小说在近些年才逐渐受到关注,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著名印度作家阿米塔夫·高希(AmitavGhosh)。高希于1992年发表了有关石油小说(Petrofiction)创作的文章,文中指出,虽然石油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20世纪的政治经济,在经济上是唯一能与西方香料贸易相匹敌的商品,在政治上导致了欧美国家与中东政府的沆瀣一气以及社会范围的血雨腥风;
但是,这一支撑现代文明、随处可见的重要能源却成为“不可言说之囧”,而石油的缺席也成为世界文学中的普遍现象。[4]29-30文章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一方面,美国作家不屑于书写石油,因为石油散发着内外勾结、经济依赖和军事控制的“臭气”,是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的主因,那些远离石油行业的作家受写作传统的束缚,更愿意探讨身份政治和民族精神;
另一方面,油藏丰富的中东处于当代阿拉伯文化的“最边缘”,其作家宁愿从地方传统中汲取养分进行创作,也不愿意开拓石油文学这一崭新的领域,因为他们不但不熟悉石油行业,而且揭示石油帝国的建立就要揭露繁华盛景背后的肮脏腐败,在民主人权遭到践踏的中东,也很容易招来杀身之祸。[4]29-30在这种背景下,石油经济学博士穆尼夫可以说勇气可嘉,他在辞去伊拉克石油部官员职位后投入石油文学创作,用文字揭露石油开发的黑暗内幕,因此他的石油五部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而其第一部作品——《盐城》更是“一部精彩的小说,甚至多处显示是一部伟大的小说”[4]31。

另一部分原因归功于能源批评的兴起。随着全球环境危机的恶化,环境人文学(EnvironmentalHumanities)与新兴起的能源人文学(EnergyHumanities)开始聚焦能源带来的生态社会演变,前者指出“能源观是所有当代环境问题的基础”[5],后者则致力于探讨能源研究的“文化转向”“伦理转向”和“话语转向”[6]。在此背景下,穆尼夫的作品作为文学领域鲜有的石油佳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例如,伊拉娜·西诺斯(IllanaXinos)系统解读了《盐城》中阿拉伯共同体的建构和瓦解,认为群体描绘的写作手法颠覆了西方的文学传统,但是西诺斯并未探讨阿拉伯国家在美国能源资本的入侵下所经历的环境变化[7];
艾米·利德尔(AmyRiddle)对比分析《盐城》与黑隆·哈比伦(HelonHabila)的石油小说《浮油》(OilonWater)时指出,前者侧重“殖民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对传统社会的冲击,而后者则揭示了化石能源资本带来的环境污染[8];
罗布·尼克森(RobNixon)比较深刻地分析了包括《盐城》在内的“石油五部曲”,但是在探讨阿拉伯国家经历的社会环境变化时并未重点分析《盐城》[9];
高希和后期多名学者虽然大力推崇穆尼夫的作品,却并未详细解读小说中的丰富内涵[10-12];
在中国关于阿拉伯文学的研究中,仅宗笑飞介绍了穆尼夫及其作品的概况[13]。有鉴于此,以下将从后殖民生态批评视角解读作品《盐城》,探讨西方能源帝国主义给阿拉伯国家带来的生态社会危机,以此思考文学想象空间所体现的能源、政治、环境与社会之间的深层联系。

二、能源资本与生态危机

21世纪兴起的后殖民生态批评理论融合了后殖民理论和生态批评,它指出物种主义与种族主义、环境正义与社会正义有着本质的联系,因此亟需重新审视“人类中心主义与欧洲中心主义互相缠结的殖民意识形态”[14]。尽管《盐城》中虚构的阿拉伯国家并未沦落为美国的殖民地,但是经济上的石油掠夺和政治文化上的侵袭却是一项“以自然资源攫取为核心的帝国工程”:美国表面上宣扬发展落后经济和推行文明传播,实际行动却表现为掠夺石油资源和压榨阿拉伯原住民,而其思想根源就是支配自然和弱势群体的人类中心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15]

表面上《盐城》与“盐”毫无关联,实际上作家是借书名指代“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涌入的水流会摧毁以盐堆为基石的城市。同样,能源暴力会摧毁万物依赖的自然家园,由此引发的生态危机在小说中表现为传统田园的毁灭与沙漠油城的崛起。[9]101

首先,沙漠绿洲蕴茵洼地(后面简称洼地,Wadi)②是阿拉伯贝都因人(Bedouin)③田园生活的原型,虽然该地偏远闭塞,却是村民农耕放牧的和美家园,也是众多游牧商人穿越凶险沙漠时的生存希望;
可是,美国石油勘探者到来,上演了一个能源机器入侵阿拉伯式花园的故事。[16]他们带来的勘探机器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晚上机器发出的光芒犹如“几十个耀眼的小太阳”[17]69,受惊的家禽仓皇逃走,围观的村民充满恐惧;
随着更多的机器进入洼地,往日安宁的村庄地动山摇、鸡犬不宁、乌烟瘴气,大型推土机铲平了果园,一排排沙漠的生命之树“呻吟倒下,求助、哭喊、恐惧,无助痛苦地呼喊,哀怜地倒下”[17]106;
铲平的绿洲与沙漠无异,往日的清风变得炙热难耐,昔日清甜的水变得苦涩浑浊,“残酷败落的景象宛如死亡降临”[17]110。洼地村民被西方能源公司强行驱赶,沦落为无家可归的难民,对他们而言,离开养育祖祖辈辈的家园,“就像死亡一样的诀别,伤痛永不可愈”[17]121-122。

往日绿洲被摧毁,揭示了“机器不断主宰物质世界所体现的千变万化的巨大矛盾”[17]269。小说不仅再现了美国能源技术与阿拉伯田园生活之间的矛盾,也暴露了西方帝国主义与阿拉伯民族的矛盾。洼地的沦落披露了石油暴力(petro-violence)所引发的生态危机,隐射了在西方能源资本入侵下阿拉伯半岛的环境灾难。[18]由美国政府撑腰的石油资本家在中东攫取丰富的石油资源,无视绿洲对于沙漠生态系统的重要价值,摧毁了各种动植物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一方面,这是对自然权的侵犯,石油资本家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阻碍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这也是对人权的践踏,石油资本家为了保证利益最大化而摧毁当地居民的家园,无情地侵犯了他人的生存权。从这层意义上讲,这种破坏生态系统的石油暴力就是美国强权势力为攫取能源而引发的生态非正义行径。因此,小说披露阿拉伯绿洲的沦陷也是对能源帝国主义的控诉。[19]

如果说洼地的毁灭是西方能源强权摧灭阿拉伯民族田园梦的开始,那么《盐城》中哈兰油城的崛起则讲述的是能源强权推行沙漠城市化的环境改造噩梦。哈兰原本是依山傍海的小渔村,美国石油資本家选择该地作为石油城,因其是运输城市建设所需材料和输出沙漠石油的天然海港。大型油藏的发现,使得原本安静偏僻的小渔村以非凡的速度变成了喧闹的现代化工业城市。满载各种基础设施的巨轮停靠在海湾,美国监工呵斥着阿拉伯民工以疯狂的速度建设这座“遭到诅咒的末日城市”[17]198。

具体而言,哈兰油城的分区体现着明显的地方环境非正义。普卢姆伍德(ValPlumwood)认为,将自己的家园当作“唯一真实的地方”,将弱势群体的家园视作“影子地方”,通过剥夺其自然资源、剥削其他民族而美化壮大自己的家园,这就是一种地方环境非正义。[20]为了壮大自己的国家,美国将爪牙伸向了资源丰富却贫困落后的地区,通过劫贫济富的方式壮大自己的帝国,而掠夺石油成为保障其驱动力的关键,小说中哈兰石油城的划分就是地方环境非正义在中东的缩影。一个月内,除了清真寺和公墓,原来的渔村全部被铲平,三个区域逐步形成:美国区、阿拉伯区和工人营房区。在美国区,铺着柏油的笔直街道四通八达,耗费巨大物资转运过来的土壤里移栽了各种需要珍贵水源浇灌的绿植,大大小小的户外泳池随处可见,房间里的空调吹送出清爽的凉风,美国人拉上厚重的窗帘,就可以把“阳光、灰尘、苍蝇和阿拉伯人统统挡在外面”[17]391。相比较于美国区,其他两个区则是为其提供劳动力、允许其攫取当地丰富石油资源的“影子地方”。在阿拉伯社区,很多商店由大型木质包装箱改造而成,其房顶用锌皮、硬纸板、树枝和废旧物品等混合铺建。在工人营房区,阿拉伯工人被要求多人合住在“锡皮罐”式的房子中,这种房子如同“散发着热气、汗臭和睡意的烤炉”[17]294,潮热的营房内,藏匿在被子底下的蛇蝎和昆虫随时威胁着工人的健康安全,大黑老鼠全天在营房区上蹿下跳,居住在铁丝网围建的营房区、不能自由出入的阿拉伯工人们如同罪犯,每天在地狱般的生活环境中备受煎熬。可以看出,美国人与阿拉伯人居住的环境有着天壤之别,作为外来入侵者的前者依靠攫取当地的石油资源和剥削原住民来美化自己的家园,这种以带动地方经济为名的城市化,实质上是一种地方环境非正义,暴露了西方帝国主义推行能源霸权、实现帝国扩张的本质。

另外,哈兰的石油城建设也隐含了全球变暖的环境风险预兆。将一个沙漠小渔村改造为石油输出海港打破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导致了气候变化。建成海港之前,哈兰的夏季气温逐步攀升,但是城市化后的哈兰却迎来了夏日的“提前突袭”,晚春时分的夜晚本应凉爽宜人,却炙热如仲夏之夜,酷热的狂风卷起漫天沙石,扬起遮天蔽日的沙尘暴。[17]374夏季成为当地居民“最糟糕的记忆”,炎炎夏日仿佛要“灭绝人类和动物,让万物湮灭”[17]387。而这种史无前例的夏季高温会导致粮食价格上涨、人畜生存艰难,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环境恶化和社会冲突。小说也提到了当地运输工具的巨大变化,阿拉伯民族曾经依靠骆驼行走天涯,而西方能源资本带来了汽车产业:从第一辆汽车的出现到老式卡车客运业的开始,再到商业化运输网络的建立,作家用朴实的手法将这一系列变化渗入到阿拉伯世界的景观描写之中。毫无疑问,汽车产业推动了阿拉伯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尽管小说并未直接揭示汽车的普及与全球变暖现象之间的紧密联系,但是描写由汽车带来的一系列阿拉伯景观变化却间接揭示了西方石油资本带来的生态隐患。穆尼夫对汽车产业历史初期的记录,预示着石油能源经济的系统性影响,或者说是石油能源体系(oil-energysystem)引起的“系统性变化”,其中包括“可能导致文明终结的社会与环境风险”[21]。而全球变暖就是西方能源帝国主义带来的不可忽视的环境风险,哈兰石油城的气候变暖可以说就是这种风险的预兆。

一定意义上,洼地绿洲的毁灭与哈兰油城的崛起,从不同方面证实了美国能源强权势力进行的石油开采导致了阿拉伯世界的环境危机:能源机器入侵田园的暴力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掠夺能源美化自己家园的西方帝国主义行径侵犯了地方环境正义。

三、能源霸权与社会危机

《盐城》作为石油小说的特殊之处是没有浓墨重彩地描绘能源本身,但是其所揭示的生态社会危机却与石油密不可分。如果说美国牢牢掌控着阿拉伯半岛的能源与能源话语,那么大多数当地居民则以消声状态默默承受着石油开采所带来的环境恶化与社会危机。他们承担基础设施建设中最辛苦的任务,根本无法触及石油勘探开发与运输中的核心工作,更不可能在能源政治博弈中维护自己的权益。连接洼地和哈兰的石油管道,铺设耗时长达两年多,作家并未描写浩大的工程场面,却以漂泊在外的哈兰人从BBC广播中得知哈兰被建设成石油港口和炼油中心的事件,隐射了阿拉伯国家在能源话语中的边缘状态,而这种消声状态也是阿拉伯弱势群体被压迫被剥削的写照。所以,虽然全书表面上对石油着墨不多,但是深刻揭示了能源强权势力给阿拉伯半岛造成的生态社会冲击,而社会危机主要表现为由社会分层直接推动的内外矛盾激化。

美国在阿拉伯半岛的石油掠夺改变了当地的社会结构,形成了由美国势力、阿拉伯统治阶级、新富构成的上层阶级与底层民众的社会分层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由美国政府支持的石油资本家才是真正的能源话语主导者,小说并没有对美国代表进行个性化描述,而是采用虚化的群体描绘凸显西方石油强权势力。作家也很少传达美国代表的声音,他们或以工程师身份勘测油藏、或以猎奇者身份进行阿拉伯文化考察、或以管理者身份指挥監督当地劳工。但是这种表面上的近似无声,却恰恰表明他们是幕后操纵者,是真正的能源话语主导势力,表面上的文质彬彬掩盖了其能源暴力的实质,他们为掠夺石油不惜毁灭他人的家园,拉拢当地统治阶级为其幕后操纵尽心效力,建立各种制度约束和压榨阿拉伯劳工。至于阿拉伯统治阶级,他们是美国资本家的傀儡,一方面迎合国外势力,成为能源强权的具体执行者;
另一方面欺压百姓,无视底层群众的艰难困苦。在美国能源资本入侵之前,哈兰的埃米尔不关心政治、沉醉于诗歌世界,而哈兰城建好后,新上任的埃米尔却是一位不学无术、贪婪腐败的伪君子,统治者的更换预示着政治风云的变幻,象征着阿拉伯文化的沦落与社会瓦解的开始。这位埃米尔上任尹始,就大肆收受美国石油资本家的各种贿赂,大兴土木修建官邸,嘴上关心民众疾苦,实则对之毫无兴趣,认为哈兰市民的无尽问题只能“托付上帝处理”[17]359。在埃米尔的统治下,哈兰城开始推行严苛的安保机制,但是监狱不是用来惩治凶手恶人,而是关押质疑其统治的底层民众;
警察的职责不是维护社会安定,而是镇压弱势群体,防止他们反抗美国帝国主义和国内政治上层建筑的能源强权统治。石油开采带来的全球化经济滋生了阿拉伯群体中的新富阶层,他们作为阿拉伯国家新兴资本家的代表,臣服于能源强权,并借助其势力迅速致富,他们协助美国石油资本家雇佣和管理当地劳工,承包石油公司的基础设施建设,参与投资经商,等等。在当地人看来,如果说美国人是凶残的“狼”,那么这些依仗能源强权势力的阿拉伯新富就是助纣为虐的“走狗”,“贪婪自私,诡计多端”[17]415,通过欺压自己的民族同胞而快速致富,他们是无孔不入的“蝗虫”,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侵害底层民众的利益。

在小说中,穆尼夫选择了阿拉伯民工作为底层民众的代表。丰富油藏的开采并没有促进阿拉伯社区的集体致富,反而导致了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阿拉伯民工生活在社会金字塔的最底层:他们被迫服务于代表能源强权势力的上层阶级,却被剥夺了能源话语权。他们首先被西方能源资本强行驱赶出自己的家园,尔后受其摆布出卖劳动力艰难生存,他们承担最苦最累的工作,在自己的国家任人宰割,成为被“推到死亡线越来越近的异乡人”[17]301。当谄媚的新富宣扬新建的石油管道开启了阿拉伯民族的“好运财富之门”时,阿拉伯民工却发现多年的血汗换不回一个安身之所——数人蜗居在闷热的营房内,屋顶晒化的铅水流淌在他们无处安置、伤痕累累的身躯上。[17]543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环境的恶化,他们面对能源强权势力的情绪也在变化,从恐惧到忧伤,从质疑到反抗,社会矛盾逐渐激化。最初他们心神不安地远观美国人勘察石油,即使有先知警觉也不敢触怒当权势力,他们满怀忧伤地被迫离开家乡,又漂泊流浪到哈兰开始艰辛的城市建设。当他们看到同胞或工伤致死得不到赔偿,或在残酷的竞争中郁闷致疾而亡,或因反抗被捕含冤而死,他们不再沉默,开始质疑强权,认为美国人就是“瘟疫和问题的根源”[17]578,并意识到只有通过反抗才能夺回能源话语权,收回自己的土地。他们走上街头示威游行,强烈呼吁维护主权,大声呐喊“美国人不拥有石油管道,这片土地才是我们的土地”[17]592。最终看似工人们取得了罢工的胜利,但是为首的长者满怀伤感的问答,让表面的喜剧性结尾染上了悲剧性的预示色彩,“谁会下一个流血牺牲?我们悠远的历史还能延续多久?但愿安好,无人知晓未来”[17]627。

可以看出,觉醒的底层民众在反抗美国能源资本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阶级意识,但是阶级矛盾尚未剧烈激化;
穆尼夫笔下的阿拉伯新富虽有可恨之处,但是作家对其态度尚有保留,甚至有所同情。比如,压榨阿拉伯劳工的拉舍得贪得无厌,但是当他因遭人追杀而受惊抑郁死亡时,憎恨他的劳工却认为他骨子中还是“穆斯林和阿拉伯人,能明辨是非”[17]415。从这点而言,这是底层民众的狭隘之处,也是小说的不足之处。作为石油小说,它重点抨击了国外势力——美国石油资本家,也质疑了本地统治阶级和新富,但是未曾意识到能源话语强权势力已经植根在国内,腐朽了政治上层建筑和上层阶级。如果说依赖单一资源经济的国家难逃“资源诅咒”(resourcecurse),那么一个依赖单一矿产资源的国家更容易变得“专制黩武腐败”[9]69。穆尼夫描绘的阿拉伯社区就是遭到石油诅咒的雏形,可是他对社会危机的披露还不够深入,对处于共谋关系的西方能源强权势力、本地统治阶级和新富资本势力的批判都不够有力。

四、结语

尽管穆尼夫的《盐城》存在深度不够的缺陷,但是作为阿拉伯作家的代表,他利用其能源经济学专业背景与从事石油行业的丰富经验,冒着揭露社会黑暗现实会遭到打压的风险,独辟蹊径地记录了美国在阿拉伯半岛的石油掠夺史,打破了石油在文学界近乎消声的状态,因此被称为“史诗的记录者”[9]101。而小说所揭示的生态社会危机,其源头是西方能源帝国主义,洼地绿洲的毁灭与哈兰石油城的崛起,诉说着能源强权势力侵犯自然权与人类生存权的生态社会非正义;
而美国石油资本家与当地统治阶级、新富沆瀣一气,导致底层民众生存艰难,内外社会矛盾激化引起了社会危机。穆尼夫成功地用文学形式实现了能源话语的再创造,他在西方文学的边缘进行解域化和再域化,游离于西方个人英雄主义之外的空间,采用群体描绘的形式,展示了美国能源资本的奸诈凶残与阿拉伯民众的苦难挣扎。通过再现美国能源资本的中东石油掠夺史,小说揭示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种族主义、帝国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的共谋关系”[22]7,以此成功建构了文学的“后殖民生态伦理”[22]7空间。从这层意义上讲,穆尼夫的《盐城》揭示了能源、生态、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读者透过文学想象空间进行思考:现实社会如何实现全球的“去碳化、去殖民化与去资本化”[23],如何真正走向超越石油、超越能源帝国主义的未来。

注释:

①引言出自Wikipedia对作者的介绍,网址:https://en.wikipedia.org/wiki/Abdul_Rahman_Munif。

②洼地,Wadi,阿拉伯语,表示峡谷或平日干涸但暴雨后冲刷成河的河床。

③贝都因人指代以氏族部落为基本单位在沙漠旷野过游牧生活的阿拉伯人。

参考文献:

[1]DanielSBurt.TheNovel100:ARankingoftheGreatestNovelsofAllTime[M].NewYork:CheckmarkBooks,2004:354.

[2]AliTariq.FarewelltoMunif:APatriarchofArabLiterature[EB/OL](2004-02-01)[2022-08-20].https://www.counterpunch.org/2004/02/01/a-patriarch-of-arab-literature/.

[3]JohnUpdike.OddJobs:EssaysandCriticism[M].NewYork:Knopf,1991:563.

[4]AmitavGhosh.TheOilEncounterandtheNovel:Petrofiction[J].TheNewRepublic,1992(Mar.2).

[5]ScottSlovic,JamesIBishop,KyhlLyndgaard.CurrentsoftheUniversalBeing:ExplorationsintheLiteratureofEnergy[M].Lubbock:TexasTechUP,2020:1.

[6]赵秀凤,曹春华.能源人文: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3):25-34.

[7]IllanaXinos.Petro-Capitalism,Petrofiction,andIslamicDiscourse:TheFormationofanImaginedCommunityinCitiesofSalt[J].ArabStudiesQuarterly,2006(Winter):1-12.

[8]AmyRiddle.PetrofictionandPoliticalEconomyintheAgeofLateFossilCapital[J].Mediations,2018(1):55-74.

[9]RobNixon.SlowViolenceandtheEnvironmentalismofthePoor[M].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2011.

[10]JenniferWenzel.Introduction[G]//ImreSzeman,JenniferWenzel,PatriciaYaeger.FuelingCulture:101WordsforEnergyandEnvironment.NewYork:FordhamUniversityPress,2017:1-16.

[11]PeterHitchcock.OilintheAmericanImaginary[J].NewFormations,2010(2):81-99.

[12]GraemeMacdonald.“MonstrousTransformer”:PetrofictionandWorldLiterature[J].JournalofPostcolonialWriting,2017(3):289-302.

[13]宗笑飞.从经济角度关注阿拉伯的社会现状:敘利亚作家阿·拉·穆尼夫简介[J].外国文学动态,2004(4):10-12.

[14]GrahamHuggan,HelenTiffin.PostcolonialEcocriticism:Literature,Animals,Environment[M].London:Routledge,2010:5.

[15]ElizabethDeLoughrey,GeorgeBHandley.Introduction[G]//ElizabethDeLoughrey,GeorgeBHandley.PostcolonialEcologies:LiteraturesoftheEnvironment.NewYork:OxfordUP,2011:3-42.

[16]利奥·马克斯.花园里的机器[M].马海良,雷月梅,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70.

[17]AbdelRahmanMunif.CitiesofSalt[M].PeterTeroux,Trans.NewYork:VintageInternational,1989.

[18]MichaelWatts.Petro-violence[G]//ImreSzeman,JenniferWenzel,PatriciaYaeger.FuelingCulture:101WordsforEnergyandEnvironment.NewYork:FordhamUniversityPress,2017:255.

[19]JohnBellamyFoster,HannahHolleman,BrettClark.ImperialismintheAnthropocene[J].MonthlyReview,2019(6):70-88.

[20]ValPlumwood.ShallowPlacesandthePoliticsofDwelling[J].AustralianHumanitiesReview,2008(44):139-50.

[21]FrederickBuell.EnergySystems[G]//ImreSzeman,JenniferWenzel,PatriciaYaeger.FuelingCulture:101WordsforEnergyandEnvironment.NewYork:FordhamUniversityPress,2017:141.

[22]GrahamHuggan,HelenTiffin.GreenPostcolonialism[J]Interventions,2007(1).

[23]JeffDiamanti,ImreSzeman.NinePrinciplesforaCriticalTheoryofEnergy[J].Polygraph:AnInternationalJournalofCulture&Politics,2020(8):137-159.

责任编辑:曹春华

猜你喜欢盐城盐城监:跨越千年的海盐文化华人时刊(2022年5期)2022-06-05《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年4期)2022-03-06盐城串场河华人时刊(2022年21期)2022-02-15从盐渎到盐城——盐城命名记华人时刊(2020年21期)2021-01-14非遗盐城华人时刊(2020年21期)2021-01-14三个关键词,读懂盐城这座城!华人时刊(2020年21期)2021-01-14《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1期)2020-05-12《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3期)2020-02-23“东方湿地之都”——盐城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3期)2019-10-23

推荐访问:盐城 阿拉伯 视域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