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关于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的思正文 统计规范化建设经验做法

时间:2023-10-13 17:20:1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关于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的思正文 统计规范化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条件,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基础,对提升政府决策服务的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殷都区统计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的思正文 ,供大家参考。

关于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的思正文

  统计规范化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条件,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基础,对提升政府决策服务的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殷都区统计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市统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紧紧围绕“狠抓队伍建设为纽带,规范化建设为载体,数据质量为核心”的工作思路。坚持开放、透明、高效、服务的工作理念,不断总结经验,明确任务,逐步使统计工作走向规范化、正规化的轨道。

  一、我区统计规范化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创新统计工作思路。

  殷都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统计规范化建设工作,始终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推动,把统计规范化建设与提高政府职能、信息公开化建设相衔接,一同部署、一体推进,并专门成立了以主管区长为组长,区直有关部门和乡(街道)为主要负责人的领导小组。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建立了政府领导、统计部门指导、职能局委和乡(街道)协同、群众广泛参与的规范化建设运行机制。

  (二)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基层人员素质。

  区统计局不断强化统计队伍建设,经常开展统计知识、经济知识、计算机知识的培训,竭力提高统计人员的工作能

  力和水平。

  1、建设高效学习型统计机关。区统计局充分利用统计内网和殷都经济信息网的各类数据和文件,搭建部门学习平台,提高统计干部调查研究、数据解读、分析研判等能力。同时在办公室开展“学习日”活动,由张丽清局长亲自主持。截止目前,共开展12次脱稿式学习授课。活动的开展不仅使队伍及时掌握统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政策,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而且在机关内形成“人人学习、时时学习”的浓厚氛围,打造高效、学习型统计局。

  2、抓好信息源头,确保统计工作质量。乡(街道)是统计工作的主阵地,基层工作的扎实程度决定着统计数据质量,为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建设的规范化,区统计局建立健全基层工作管理制度,制订下发了《殷都区人民政府关于切实改进和加强统计工作的意见》,多次深入乡(街道)和社区指导工作,并召开统计工作现场会强化队伍管理。

  3、多次开展基层统计人员培训。今年下半年区统计局将对乡办、社区、重点企业的统计工作者进行专业培训,强化基层统计人员的统计知识水平,进一步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

  多方培训强化统计人员素质。作为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工作的职

  责要求应该了解和掌握现行的方针、政策、经济发展的重心、核心和趋势;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统计工作方法,知道怎样收集数据、怎样计算指标、怎样分析整理资料;了解和掌握统计信息网络技术。因此,全方位加大培训教育的资金、技术、人力投入和工作力度,造就一大批懂统计专业、会经济分析和计算机技术的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通过采取集中培训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请进来教与送出去学相结合等方式,使基层统计人员能够接受多层面的培训和交流,不断强化职业道德,形成依法统计理念,不断更新、拓展专业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能够比较准确分析和把握经济运行的趋势,熟练运用网络系统传递信息,才能保证源头数据不受干扰,做到准确、及时和到位,才能为提高数据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6、转变理念提升统计服务水平。一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主动性。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紧扣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主动搞好服务,及时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为各级党政领导决策服务的同时还要为企业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二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在开展统计服务和统计分析时,除要满足一定的数量要求的同时,更要注重分析的质量。服务的角度要准确,服务的内容要充实。对社会、经济方面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认真选题,做到分析问题透彻,提出的建议切合实际,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三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实效性。把握经济趋势、科学预测,由事后分析为主向事后分析与事前预警预测并重转变,改变过去单纯反映情况、提供信息的做法,在深入研究问题、提供实用有效的产品上下工夫。

  在乡、街道层面上,转变乡办工作的管理职能,由过去习惯性领导关系转变成真正意义的指导关系,由过去平面抓工作转变为重点抓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在农村社区层面上,要积极探索村民自治的新模式,通过还权于民,还政于民,真正意义上实现为人民服务。

  狠抓统计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统计部门网络,大力加强统计执法检查,所谓基层统计工作是指县级及其以下乡镇、村、组(社),从事统计业务的单位或个人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资料的工作的总称。统计是国家宏观决策的参谋和助手。

  统计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经济健康运行的主要监测手段,是国民经济社会的主要信息渠道,准确、全面、及时、系统的统计数据,是区委区政府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制定宏观调控措施的必要依据。基层单位的统计工作是整个宏观统计的源头,是整个统计工作的起点,要确保统计信息的质量,必需重视基层,夯实基层,才能使经济保持,协调、稳定、快速、健康发展。

  一、抓好信息源头,确保统计工作质量。乡(街道)是统计基层工作的主阵地,既要贯彻执行国家统计制度方法,准确及时上报各种统计资料,以满足宏观核算的需要,同时又要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调查了解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进行本地区的经济核算,发挥统计信息、咨询、监督职能,为地方党政领导决策和社会公众服务。但在实际工作中,统计数据的真实性,统计方法制度的适用性,以及有法不依、有法难依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统计工作者。统计基础工作的扎实程度决定着统计数据质量,统计数据质量的真实程度直接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建设的规范化工作,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实现统计管理规范化、业务流程标准化、任务落实制度化、统计调查法治化、统计人员专业化和统计手段现代化工作机制,成为目前摆在各级统计机构和每一名统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政治任务。

  一、和县基层统计工作的现状

  和县位于安徽省东部,是个农业县。由于机构改革,县统计局现有总人数18人,专业岗位有15个,担负着全县的统计工作。全县有1个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各镇(区)有2--5个专职或兼职统计员。近年来,统计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安徽省统计管理条例》、《安徽省统计法实施细则》,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发挥了参谋助手作用。使全县统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各项指标年年有突破,一年上一个新台阶。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计力量与统计任务的矛盾日益突出

  负重的“麻雀”难翱翔。现阶段,我国的统计管理体制在人力结构方面呈倒金字塔型结构。即从中央、省、市、县梯级头重脚轻。据了解,省统计局拥有全部人员近200人左右,市统计局拥有全部人员30人左右,县统计局拥有全部人员20人不到,各镇是2—5名统计员。换言之,县一个专业就是市局一个科,是省局的几个处,而乡镇统计员面对的则是整个统计局。虽然工作性质有所不同,但差别的确太大,想提高服务水平、提高数据质量是非常困难的。近几年来上级布置的普查、抽样调查任务接踵而至,县级统计部门因为人手少而疲于应付。虽然明文规足,可以抽调社会力量,但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业务素质高的人员抽不来,抽来的人员要么年事已高,要么水平很低,动则要车、要报酬,实难适应普查工作需要。被抽单位根本不按要求提供。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政府机构改革,统计部门的力量不同程度的削弱了。有些乡镇统计人员,名日专职实属兼职,除担任统计工作外,还承担着乡镇许多行政任务。

  (二)统计指标体系滞后,缺少应变对策,难以适应当地政府部门的需要

  统天下万象数,计国家千秋业,是统计的天职,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多元化的确立,国家实施全面报表+抽样调查的统计方法,按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从理论来讲是科学的,但对基层实施是

  不完善乃至不适用的。具体表现在:

  1、理论与实际相脱节

  报表指标过多过细,搞准难度大,所起作用小。①从农业统计报表制度来看,指标细化,用处甚少,产业调整后的新型产业无法反映。如:农综年报(A302表)中农产品产量,小麦分硬粒、软粒,麻类分黄红麻、苎麻、大麻,农业中间消耗计算表稻谷要分籼稻、粳稻、糯稻等项指标。众所周知自农村实行以家庭为主体的联产承包责任后,这些指标全面统计不详,也没有抽样调查数。《农业主要产品产量情况》表中,每种农作物都有了播种面积和总产,还要计算单产,加重了基层的负担。而面对领导关注的农业结构调整、农民负担、增收等方面的内容又难以满足需要。②从工业报表看,指标过细,核算难,产业交叉数出多门,汇总难。如《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表中,按生产法计算的工业中间投入,涉猎资料那么多,需要会计总帐、明细帐,还要调整到统计口径上来,既繁琐、难算准,又不易操作。③从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算内容看,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来源就不足,除一、二产业的资料相对齐全外,三产的资料分布在众多的部门内,统计资料取得既无全面也无准确而言,这样的数据对地方决策管理的作用有多大?GDP总值实际上只变成了一个考核指标,一个面子指标,并使基层产生一种重点考核指标不直观,直观指标非重点,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各级政府对GDP总值和速度的攀比。

  2、投入与产出相脱节

  目前,统计指标主要是为了满足开展全面调查的需要而设置的,下级实施业务以上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领导为主,执行全国统一的基本统计报表制度相关指标。由于整体统计制度中全面指标相对滞后,而普查和抽样调查方案设计初衷就是为高层服务,因此,国家统计局在制定基本统计调查时主要考虑自身开发统计数据结果的需要,忽视了基层党委政府部门的需要,使得基层地方政府对部分统计数据难以进行开发利用,而地方政府需要掌握的指标,基础统计部门又难以准确去统计和反映。与之相对,即时基层统计部门为加强服务职能要制定本地区统计调查计划却又受到基层统计人员整体素质,办公设备条件,特别是经费不足的制约。目前较为突出的有:一是从上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发展非公经济,是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非公经济统计出现一系列困难。如:三大行业中对非公经济的划分困难,特别是股份合作,联营企业的经济划分;部分私营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财政制度不健全,一些个体私营企业的统计调查,业主在税务面前所上报数据和向上争取资金所报的数据出入较大,向当地党政领导汇报和统计报表不一致。而当统计部门向业务进行核实时,企业业主却不予理解,还会向当地党委、政府反映统计对非公经济不支持。这一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给统计工作带来非常大的困难。二是农业统计中反映当地种植业主结构调整及农民增收的一些重要经济指标

  在价格上有出入。三是抽样调查消耗了县级人财物,结果对县级作用甚微。省组织的抽样调查,在确定样本容量和抽取样本时,没有考虑样本对县级的代表性,调查工作要县乃至乡、村、组各级承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调查结果对其没用。如:2003年以前一年一次的1%人口抽样调查,县级统计部门要提供抽样框,做宣传发动组织工作,选派人员入户登记、审核编码,县级要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但这些调查的结果对县来说没有代表性,只能满足国家和省的需要。

  3、统计调查单位界限不清,难以达到调查目的要从质量上树立统计的权威。如一年一度的单位清查:个体户和私营企业的界定,工商局掌握的是有证的,税局掌握是起征点以上的,而统计局掌握则是全面的,统计数>工商数>税务数。姑且不论样本数量是否有代表性,但就统计局的人员,物资力量就难完成任务。一是抽调人员困难(普查抽社会力量、经常性工作不可能抽人),只能在不影响其它专业工作的前提下临时抽空进行;二是交通工具成问题,一个统计局拥有1辆小车已经不错,但抽调的样本距县城少则30公里,多则100多公里左右,有的地方不通班车,每点必到不可能;三是依靠乡镇,乡镇也只有几个统计员,这个乡镇统计员除完成统计工作外,还有包村、计划生育工作、社会稳定等等不一而论。因而抽样调查的工作效果难尽人意。再加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民人员素质偏低、大生产少报、小生产不报、偷税、漏税现象时有发生,调查数据的真

  实性大打折扣,造成社会对统计数据有一种不信任的感觉。

  4、受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影响,基本单位清查举步维艰

  一是对产业活动单位划分的标准不同。如工商部门以非法人单位作为登记单位;税务部门以经营单位为登记单位;统计以产业活动为统计调查单位来确定每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多个登记牌子的情况严重,而且相互之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再者,隶属省、市以上的单位,要么拿我们不属地方管,要么不认真上报,瞒报现象十分严重。三是管理的粗细程度不一样。统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相比,大到单位类型、经济类型、行业类别,小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大、中、小门类,要求既全面又详细具体,而统计登记和其他部门协调渠道又不太畅通,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5、随着经济多元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的对象和范围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很多难于操作的实际问题

  ①如对限额企业的确定。企业是否达到限额的标准,对于财务帐目健全的企业来说,通过核查企业帐目即可确定。对于部分民营企业,财务帐目不健全,无帐目可查,但从其经济状况看,其营业收入远远超过限额标准,这种企业如何纳入限额企业统计范围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②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上报的统计资料不能判明真伪。私营个体经济遍地开花,无处不工、不商,调查询问虽是一个调查方法,但由于申报人存在着怕收费、怕收税,怕加承包费的思想顾虑,不会如实反映,统计数据难以真实上报。

  (三)领导重视不够,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比较严重

  部分领导普遍认为:统计不是直接的经济管理部门,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也就是没有物质产出,所以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特别在基层部门,统计人员往往抽调到其它各部门,在完成各项中心工作之后,才来完成统计工作,这样就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四)层层“考核工作”给统计部门带来的压力

  现行的统计管理体制与政府“捆绑”太紧,统计部门在同级政府的领导下从事统计工作所上报的统计数据完全避免当地政府的行政干预,可以说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特别是推行目标考评制度后,省对市、市对县、县对乡(镇),层层考评,考评结果是政治上升迂,经济上奖“优”罚“劣”,在所考核的指标上,谁都想从总量上、速度上,争得“好位次”,数字跟着计划走,年初计划有多大,年底完成就有多好。甚至个别地方出现领导直接干预,多报或瞒报,篡改统计数据,造成统计信息失真。本来的“好经”却念歪了,造成互相攀比,数字水份大,失真现象严重,使社会上出现了“官出数,数出官”的恶性循环。

  (四)有法必依与有法难依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而且表现的十分突出

  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地方,劳动者素质也相对较差。目前新《统计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不够具体,对迟报、瞒报、拒报等统计违法行为的处罚没有明确的限额,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又由于诸多因素的干扰,案件查办难落实,影响了统计法律法规的严肃性。这样,难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所以,有人戏称“统计法”是“豆腐法”。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处罚条例不具体。《条例》对企业约束力较大,对行政机关则无约束力,《

  统计法》只能亮“黄牌”警告,而不能搞“红牌”处罚,使《统计法》成为一部“软法”,造成法不责众。因为统计法的伸缩性大,对不同类型的企事业机关、团体处罚不统一、不具体,使一些行政机关不带头执法,久而久之,出现有法难依的局面。

  以上诸种因素,使统计的数据出现失真这一恶果。它影响统计形象事小,使政府失去信誉事大。目前,县级统计的处境是:上不能满足各级领导对信息的需要,下不能正确反映经济发展情况,使社会公众对统计数据嗤之一鼻,而统计人员则是兢兢业业地搞形式,认认真真地做“假数”,辛辛苦苦却劳而无功。

  二、和县基层统计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和县的统计工作,在各级统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认真贯彻实施统计法律法规,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了必要的决策依据,取

  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逐步实现统计管理的规范化。

  乡(街道)是统计基层工作的主阵地,既要贯彻执行国家统计制度方法,准确及时上报各种统计资料,以满足宏观核算的需要,同时又要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调查了解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进行本地区的经济核算,发挥统计信息、咨询、监督职能,为地方党政领导决策和社会公众服务。但在实际工作中,统计数据的真实性,统计方法制度的适用性,以及有法不依、有法难依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统计工作者。统计基础工作的扎实程度决定着统计数据质量,统计数据质量的真实程度直接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建设的规范化工作,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实现统计管理规范化、业务流程标准化、任务落实制度化、统计调查法治化、统计人员专业化和统计手段现代化工作机制,成为目前摆在各级统计机构和每一名统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政治任务。

  由于基层统计员调换频繁,队伍不稳定,给统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一是新的统计人员没有经过正规培训,业务不熟,缺乏工作经验,法律意识不强。二是部分领导对基层统计工作重视不够。部分领导从思想上对统计工作认识不到位,觉得统计工作可有可无,统计是“闲职”,是数字加加减减,不就是每月几张报表,无关紧要。有的领导同志还不懂得反映客观规律的主要手段是统计,还缺乏利用统计资料进行管理和决策的意识;三是基层统计工作任务太重。有的乡镇统计员仅有一人,但身兼数职,一直承担“双肩挑”或“三肩挑”的工作任务,在完成中心工作之后,才来完成统计工作任务,影响了统计信息的质量;四是基层统计人员年龄普遍偏大,文化水平低,接受新知识难度大,难以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需要;五是统计单位机构不健全,人员设置不合理。很多单位把统计归并在会计科或办公室,大部分是兼职,很少有专职统计员,更缺乏一个综合协调人员,各自分散地执行专业统计,造成多头对外,数字打架,数出多门,口径不一,重复劳动;六是在队伍建设方面,有的统计员业务刚熟悉就被调换掉了,有的是刚培训完又被调换掉,培训没有换的快,形成了年年培训年年新;七是有的统计员本身觉得工作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重视,想起来没干头,干起来没劲头。尽管上级部门已明确了要求,基层变动统计人员要征得上级统计局的同意,但由于人事权在基层政府部门,所以落实起来有一定难度。

  2、领导对统计工作不重视,统计经费严重不足

  近年来。统计工作经费的紧张,已十分突出,就县级而言,中央及省州的拨款80年代至今增加甚微,但现实中的物价因素,办公成本,所承担的工作量已远远超过了以前,因而县级财政总体处于保机构工作运转状态,难以增加工作经费。

  大多数基层县乡财政主要依靠中央转移支付才能勉强保证工资的发放和机构运转,因而也就没有多余的财力来增加经费。因而基层统计经费只减不增,连一些必要统计调查都难以开展。每次机构改革对统计部门不是撤并机构就是减少编制,造成结构不合理,与其它部门相比统计队伍从数量到质量整体下降。多年来,由于经费紧张统计部门很少对下级进行业务培训,这就造成了社会上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极大的降低了统计信息、咨询、监督三大功能的发挥。

  3、行政干预太多,依法治统,依法兴统的法制化道路任重而道远

  《统计法》虽然颁布了二十多年,安徽省也制定了相应统计管理条例,但由于实施的范围较广,对象又主要是各级领导机关,所以在执法中难度较大。加之,近年来各种项目繁多的考核奖惩责任制,在肯定成绩,促进工作的同时,不得不看到对数字的负面效应。导致了“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现象的产生。使统计信息失真。

  4、对GDP的过分关注,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统计数据质量

  当前,反映一个地方经济综合实力的最主要指标就是国民生产总值(GDP),由于社会上很多人,包括绝大部分领导缺乏对GDP的具体含义及其核算原理的认识,只强调比较其增长速度,而忽视了其核算方法,这样就影响了统计数据的质量。因此,目前对GDP的增幅及内涵的认识偏差、对统计数据质量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三、统计工作今后改革的方向

  统计——社会发展的睛雨表,领导决策的指示灯,企业发展的航标仪,新问题的观察哨,新事物的助产士,新目标的领航员。然而,鉴于目前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数据失真,导致政府信誉下降,社会公众形象不好的问题日趋严重,今后县级部门如何做好统计工作,充分发挥预警预测、信息咨询、监督职能,提出意见如下,仅供参考。

  1、统计制度方法的改革。统计制度方法的改革,不要只把立足点放在“与国际接轨”,“为宏观管理服务”上,这样下去就难以上下同心,形不成统计改革的合力,统计工作得不到地方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统计工作也就不能步入良性循环。因此:(1)取消月报制,改用年、季报制(工业、内贸、外贸、投资、基建、更改用季报,劳资、交通邮电、能源周年报,农业所有数据用年

  报),且合理安排调查时间,统计工作形成既分工,又协作的稳固局面。国家、省、市所需的宏观经济核算数据,大型企业直接上报,其它中小企业,通过三支调查队和部门统计取得;县级统计部门按照省(市)设计的统计指标体系,根据地方领导需求增加一些必要的指标,负责组织统计调查,取得统计数据。(2)费随事走。国家、省、市要通过调查取得数据的,抽样调查所需的所有费用分别有国家、省和市负担。(3)县级统计部门重在“在地统计”建设。建立起以居委会和乡镇一级的“在地统计”队伍,设立辖区内涵盖各个领域和单位的数据库,这样才能使任何一项统计调查的质量、速度都能有保障,也能适应统计调查方式的经常变化。

  2、人事管理体制的改革。统计机构的设置和隶属关系应垂直直管。目前,我们的统计管理体制,县级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在业务上以上级政府统计机构领导为主,在行政上受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这种管理体制由于受经费、人事、职位升迁等因素影响,实质上是同级政府领导为主,这就很难避免人为干扰数字的现象发生,《统计法》规定:统计数字以统计局为准,统计局不帮其造假,有关单位和有关单位的政绩就难以体现,目标就难以完成,因此少数领导不惜以物质利诱,政治要挟,“红顶子”在别人手里,由此也就形成了一级骗一级的统计浮夸之源。所以县级统计机构的设置和隶属应由双重领导改为统计部门直管。再是对乡镇和企业的统计人员实行“乡挂企选制”,乡镇级统计员由县统

  计局直派,在乡而不属乡(可招募临时人员工资县局发放),企业实行选举制,合格发证,不合格取消,引起企业重视。由此,堵住统计数字的假源。

  3、确立统计数字的法律地位。坚定不移地走依法办统计,依法治统计,依法兴统计的道路。《统计法》规定,统计部门的数据是法定数据,既然是法定的数据就要维护其严肃性和权威性。例如,应以统计部门公布的数字为基础确定纳税额度,使统计数字真正起到对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同时,建立评估机制。对于财务帐目不健全或其财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经营状况的企业,统计部门应有权对其统计数字进行评估,所评估的数字即为企业的法定数字,也是税务部门确立征税的依据。如企业所报数字和评估数字不符,即依此为依据认定企业为虚报和瞒报,并加以处罚,以此来督促企业建立真实的会计帐目和完善的统计台帐。再者,用健全法制来调整调查者、被调查者以及信息用户在统计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为统计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保证其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高效有序进行。这样,统计上迟报、拒报、弄虚作假现象就可得到有效抑制。三是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恪守职业道德,是保证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条件。要经常开展统计知识、经济知识、计算机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优质高效地完成好各项统计工作任务。

  4、强基固本夯实统计基础。健全机构和人员是夯实统计基础

  的关键。一是不断完善壮大县(区)、乡统计机构,充实、培训县(区)乡统计人员,在筹备成立市级调查总队的基础上,应尽快考虑成立县(区)级相应的调查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加大对基层工作的督导力度,提高局、队统筹组织协调和统计业务能力,确保基层各项统计任务的顺利组织实施。二是加强对部门统计的指导和管理,理顺政府统计和部门统计的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使部门统计成为统计部门依靠的重要力量;三是搞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加强对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统计职业道德意识,强化统计法律意识,提高统计从业水平,为统计工作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四是建议上级业务单位要加强统计报表的管理和各专业报表间的衔接,杜绝统计报表指标重复统计,不随意增加基层工作负担。

  5、质效并重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重点从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简便性和适用性等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统计数据在统计信息的采集范围和内容含量上的完整性。要求统计调查覆盖的范围要完整,被调查对象的报表起报要完整。二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客观真实性方面的准确性。对基层报来的各类报表必须严格审查,是否按统计制度规定的指标填报,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计算结果是否准确,统计数据是否符合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等,从数据采集的源头把好质量关。三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时间价值上的及时性。以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统计工作的手段和方法,缩短统计调查与数据结果发布的间隔时

  间,以最快时间发布统计数据,建立和规范统计信息发布制度,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四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使用过程中的简便性。一方面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部门统计资料,减少重复统计,最大限度地减轻社会调查负担。另一方面对外公布的各种统计数据、统计图表和统计分析文章,力求简洁、清晰、明了,要把枯燥的数据、专业的图表和术语转化为贴近现实、贴近大众的表达方式,便于各级领导、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理解。五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价值实现上的适用性。及时了解、掌握各级领导决策和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情况,在调查之初就要考虑收集的统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从而缩小统计信息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统计产品,才能使统计数据发挥最大的效益回报。

  6、转变理念提升统计服务水平。一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主动性。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紧扣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主动搞好服务,及时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为各级党政领导决策服务的同时还要为企业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二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在开展统计服务和统计分析时,除要满足一定的数量要求的同时,更要注重分析的质量。服务的角度要准确,服务的内容要充实。对社会、经济方面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认真选题,做到分析问题透彻,提出的建议切合实际,有针对性,可操作性

  强。三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实效性。把握经济趋势、科学预测,由事后分析为主向事后分析与事前预警预测并重转变,改变过去单纯反映情况、提供信息的做法,在深入研究问题、提供实用有效的产品上下工夫。

  7、多方培训强化统计人员素质。作为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工作的职责要求应该了解和掌握现行的方针、政策、经济发展的重心、核心和趋势;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统计工作方法,知道怎样收集数据、怎样计算指标、怎样分析整理资料;了解和掌握统计信息网络技术。因此,全方位加大培训教育的资金、技术、人力投入和工作力度,造就一大批懂统计专业、会经济分析和计算机技术的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通过采取集中培训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请进来教与送出去学相结合等方式,使基层统计人员能够接受多层面的培训和交流,不断强化职业道德,形成依法统计理念,不断更新、拓展专业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能够比较准确分析和把握经济运行的趋势,熟练运用网络系统传递信息,才能保证源头数据不受干扰,做到准确、及时和到位,才能为提高数据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8、加快信息化提升统计服务手段。信息化建设是是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统计现代化建设必要保障和手段。依托现有的硬件和网络资源,坚持统一、开放的原则,整合统计信息网络资源,构建统计信息服务网络互动平台,为领导决策、企业发展和公众需求服务。逐步向“统计信息标准化,数据传输

  网络化,业务处理电子化,信息服务社会化”的目标稳步迈进。

  二、下一步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工作打算

  尽管我们完成了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的目标,但是离上级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要实现村民自治管理,满足农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服务力度和农村社区建设还需进一步充实、完善、提高。

  (一)坚持因地制宜,发挥社区服务功能。

  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城市社区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让农村居民早日享受城市居民的服务。在今后工作中,殷都区将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原则,立足长远,着眼未来,以“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的总目标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方便群众,服务群众,帮助群众,教育群众的功能,建立健全服务机制。

推荐访问:统计规范化建设经验做法 关于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的思正文 规范化建设 统计 基础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