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时臣创作特点考述——以《武当紫霄宫霁雪图》与《武当南岩霁雪图》为例

时间:2023-09-23 09:1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郭安宁(四川美术学院,重庆 400053)

谢时臣,1487年前后生人,卒年不详,字思忠,号樗仙,苏州人。因谢时臣在画史中的地位远不及同时代的文徵明等人,关于其详细文字资料流传甚少。如今对于谢时臣的文字记载,较为全面的是其友人吴鼎为其作的小传,这篇小传大致介绍了谢时臣的绘画经历。其中写道:“尝为学官弟子,举于有司,弗成,辄弃去,曰:‘是不足学。’益浪迹五湖三江之间,神悟所到,山川草木、禽鱼飞跃、阴阳雨露所变现,古今豪杰之迹,得其精意,一发诸画图。所至荐绅争馆于家,捐重赀购请尺缣片楮,如获重器然,由是声名焯然满公卿间。”从吴鼎为其所作小传来看,谢时臣少年时便极负才气,见识深远,但科考不利,未能一展抱负,遂而对科考失望,开始从事绘画。并且云游四方,见识大好河山,所作绘画现场感强,并融汇古代精妙技法与绘画意趣,作品受当时的许多买家所钟爱,逐渐成为知名的职业画家。

谢时臣的山水画作品大致有两种风貌,其早期作品偏向吴门画派,受沈周、文徵明及元代山水画家影响较大,具有文人画气息,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其自身独特的技法与面貌,其作品中多用点和短线表现物象,如《策杖寻幽图》《虎丘图》等。其后期作品多为大尺幅的山水画巨制,近似宋人与浙派风貌,如《太行晴雪图》《峨眉雪图》,还有本文重点研究的《武当紫霄宫霁雪图》与《武当南岩霁雪图》。

就画面构成来说,两幅作品于大尺幅画面上所绘内容较多,但物象种类并不多样,以山石、建筑、树为主,且物象的安排合理,故而于满密构图上形成密而不塞之感。山石以大块面为主,建筑以群组呈现,树以两种形象作为代表。相对于现实景观而言,作者将现实中繁杂的物象进行归纳总结,以最具代表性和最具画面美感的物象代表同种类物象,使得画面物象虽满,但并不杂乱,井然有序。

就画面布局来说,“紫霄宫”一幅进行了有序的转折蜿蜒,以黑白对比将画面内容列为“S”形,以深色衬亮色。“S”形构图不仅可以给予观者视觉节奏感与韵律感,而且可以通过物象的布局,使画面整体构图中的虚实、藏露、对比关系得以巧妙呈现。但是作者并未对远山进行过多的描绘,而是侧重于表现画面的“幽深”,将观者观赏画面的视角拉近,加强了画面对于观者的冲击力。“南岩”一幅,画面由下至上呈现上虚下实、上开下合,并以大量的遮挡关系表现画面的“远”。作者于两幅作品中所作构图的不同形式,不仅是因为现实景观的不同,更多是依据内心对于所见之景的不同感受而进行的主观处理。由现实而来,依凭心中感悟而主观营造之“境”,可见作者对于构图的处理有着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将现实中分散的景物以构图的各种法则在画面上有序地组合起来,营造出现实景观传达给作者内心的画面意境。

1.《策杖寻幽图》

2.《虎丘图》局部

3.《太行晴雪图》

4.《峨眉雪图》

就绘画技法而言,《武当紫霄宫霁雪图》整幅画面所绘内容多而密,由山石阳面留白与树冠阳面留白表现雪景。《武当南岩霁雪图》一幅在技法表现上与“紫霄宫”一幅近似,同为表现大雪初晴之景。根据题跋可知,此为嘉靖三十一年所作,比之“紫霄宫”一幅晚11年,在笔墨的处理上更为生动,山石勾皴与渲染的处理更为得宜。与“紫霄宫”一幅不同的是,此幅画面最后以远山收尾,多作虚化处理,形成云雾笼罩之感,不似“紫霄宫”那般气势逼人,而是将观者视觉推远,形成“咫尺千里”之感。

就视觉效果而言,“紫霄宫”一幅近似于深远的透视,引导观者从上而下悬视画面景观,更见其幽深。作品未进行远山的刻画,以此拉近了画面与观者视觉上的距离,增强了画面对于观者的视觉冲击。画面在视觉上令观者将画面所绘景物尽收眼底,将观者带入作者视点处,给观者造成好似站在近处山尖向下望去,让观者与画面景观之间形成“置身于此”之感,以达到“幽静”。画面所绘内容较满,画面上的进山步道造型大致符合整体构图的“S”形,以此为画面线索,将画面呈现的山水物象相连。所谓“曲径通幽处”,山中蜿蜒的进山步道本就给人幽静之感,加之作者的布局安排,将画面中的几段步道进行局部描绘,大部分内容或隐于山石之后,或延出画面之外,给观者传达了未在画面中实在呈现的内容,使得观者对作者隐去之象作遐想思考,给观者提供了合理的想象空间。中国艺术以“隐”为要则,要含不尽之意在言外。谢时臣深谙其理,以此留给观者无尽遐思,加强了“幽静”之感。“南岩”一幅与“紫霄宫”一幅的视觉透视有所区别,给观者在视觉上呈现的效果更多为“远”。首先,与“紫霄宫”一幅自上而下的“深远”透视相比,“南岩”一幅为平远透视,画面似从远处观看,近景、中景、远景关系明确,所作山石层层叠叠,多作远山刻画,为平远之势,观者视觉由近向远层层推去,更见其广阔辽远。其次,相较于“紫霄宫”一幅在技法表现上的硬朗,“南岩”一幅多以淡墨烘染,画面整体虚实关系上虚的处理较多。从视觉上说,实则近,虚则远。

《武当紫霄宫霁雪图》与《武当南岩霁雪图》同为全景式构图,但是两幅画作对于视觉透视的处理略有不同,所营造的意境与审美趣味则有两种面貌,总结为“幽”“远”。两种画面意境不仅是画面构图的安排所致,更重要的是,作者针对此景所作的个人思考,强调的是作者本身对于所描绘对象的不同体悟,从而使描绘的侧重点亦不同。

5.《武当紫霄宫霁雪图》

6.《武当南岩霁雪图》

对于谢时臣绘画的评价,褒贬不一。如徐沁评其:“颇能画屏幛大幅,有气概而不无丝理之病,此亦外兼戴吴二家派也。”姜绍书评其:“颇有胆气,长卷巨幛,纵横自如,气势有余,韵秀不足。”陈传席评其:“多巨幛大轴,颇见其魄力。但他的画和沈、文比较,只是外状气势较强,而含蓄、内在精力逊甚。”可见,仅以技法论,谢时臣在美术史上的评价并不算高。对于谢时臣的绘画评价,前人多针对谢时臣的画面,谢时臣对于创作的态度却鲜有人评。对于画家来说,画技仅为美术综合素质的一部分,对于绘画创作的态度也是我们应当考虑的。

谢时臣在作品创作之前多游历当地,亲身感受,故而作品对于特定景观的描绘写实逼真,在其作品自题跋中便可见一二。如《武当紫霄宫霁雪图》与《武当南岩霁雪图》,画面题跋均指明谢时臣本人曾亲身游历武当山。《武当紫霄宫霁雪图》款云:“武当紫霄宫霁雪。此海内四奇景,余少年亲历其地,兹膂力不复事此,慨然兴怀述景,以示不忘,而景象翕然在目中矣。嘉靖二十年九月,谢时臣记。”《武当南岩霁雪图》款云:“明嘉靖三十一载仲春,谢时臣写乾坤名胜四景,景皆余尝亲览,历历在目者,故表而出之。”题跋所言“余少年亲历其地”“景皆余尝亲览”,均指出谢时臣曾至少亲身游历过一次武当山。根据《武当紫霄宫霁雪图》的题款,谢时臣在四十岁左右,应该曾经游至湖北的武当山。对此,学者傅立萃曾作研究:因谢时臣1559年重题其作于1530年的《江山胜览图》,作此画时的谢时臣为40岁左右,款云“少年仿黄鹤山樵”之作,《武当紫霄宫霁雪》画款上所谓“少年”大约也指其40岁。可见对于自然山水的亲身游历,是谢时臣山水画创作的重要环节,故而其作品中对于自然景观的写实性强,虽用笔简洁但呈现的物象极为生动。

对此,唐代张璪便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说,南宋李澄叟提到“画山水者,须要遍历广观,然后方知著笔去处”,清代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可见,对于山水画家来说,比起师法古人之技,不如师法自然。谢时臣在创作时身体力行,坚持游历自然再进行创作,也是我们进行山水画创作时应该学习的创作理念。

猜你喜欢武当观者物象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现代装饰(2021年3期)2021-07-22如何与物象相处美术界(2021年3期)2021-04-12端午节观龙舟赛东坡赤壁诗词(2020年5期)2020-11-06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作文评点报·初中版(2020年40期)2020-11-06武当佳境学生天地(2020年19期)2020-06-01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武术研究(2020年3期)2020-04-21武当还馍录趣味(数学)(2019年12期)2019-04-13光影行者大众摄影(2016年8期)2016-08-01心中的景致大众摄影(2016年7期)2016-07-08武当秘传太极拳图谱(下)少林与太极(2011年6期)2011-01-24

推荐访问:武当 为例 创作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